- 念奴嬌·我來吊古宋詞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念奴嬌》的宋詞賞析
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開創者,其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北宋時期非常有名的作品之一,其成為千古絕唱,并非偶然。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念奴嬌》的宋詞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念奴嬌》的宋詞賞析 1
念奴嬌
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憲治在焉。古城野水,喬木參天。余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閑,不類人境。秋水且涸,荷葉出地尋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云自動。間于疏處窺見游人畫船,亦一樂也。渴來吳興,數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絕。故以此句寫之。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
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
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
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
鑒賞
這是一篇托物比興的詠物詞,借寫荷花寄托身世。
宋代詞人周邦彥是錢塘人,寫下“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蘇暮遮》)的名句。姜夔的這首詠荷詞,也同樣把讀者帶到一個光景奇絕清幽空靈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潔的美人,有您尋找的清香幽韻的夢。從這首《念奴嬌》詞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與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閑,不類人境”,而有是作。
詞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開的時候,荷花從中蕩舟,一路上一對對鴛鴦伴著船兒戲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這里人跡罕到,只見那望不見邊的荷塘,綠波蕩漾,荷葉翻飛。“水佩風裳”,本指美人妝飾,代指荷葉荷花,與周邦彥“一一風荷舉”共得荷花之神理。從那碧綠的荷葉間,吹來陣陣涼風,那鮮艷的荷花,好象美人玉臉帶著酒意消退時的微紅。一陣密雨從菰蒲叢中飄灑過來,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詩人詩興大發,寫出了優美的`詩句。
不覺光陰飛逝,已是日暮時分,只見那車蓋般的綠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見,欲去還留。凌波用曹植《洛神賦》之典故。只怕西風起時,舞衣般的葉子經不住秋寒的蕭瑟而容易凋殘,更為那無情的秋風將把南浦變成一片蕭條而憂愁。還有那高高柳樹垂下綠陰,肥大的老魚吹波吐浪,這一切,都要挽留我住在荷花中間呢。田田的荷葉呵,您多得難以計算,可曾記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邊的歸路上依戀徘徊?
姜夔以清空騷雅的詞筆,把荷塘景色描繪得十分真切生動。可是,這樣的好詞,王國維卻看不上眼,他在稱贊周邦彥詠荷名句后,接著就批評姜夔詠荷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其實,姜夔詠荷在“得荷之神理”方面,并不比周詞遜色。周詞主要是寫客子思鄉之情,詠荷就是“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數句,它使人看到的還僅僅是荷葉之物態,而姜夔詠荷,不僅具有荷花之物態,還使人同時隱隱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銷酒”,像荷花般的紅暈,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開。荷花生長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離,具有朦朧之美。更可貴的是,姜夔這首詞寫出了賞愛荷花的最真切的心靈感受。姜夔一生襟懷清曠,詩詞亦如其人。
他寫“意象幽閑,不類人境”的荷塘,實是要體現他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在這個冰清玉潔,一塵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你看,“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這不簡直是一場富有詩意浪漫的人花之戀么?“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荷花對詞人深情如此,詞人對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也是無限依戀。因此不妨這樣說,姜夔這首《念奴嬌》實是一支荷花的戀歌。由于荷花在我國文學中是象征著“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姜夔對荷花的愛戀不正寄托著他對自己的超凡脫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嗎?姜夔寫荷花,不是停留在實際描摹其形態,而是攝取其神理,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融合進去,把自己的個性和神韻融合進去,寫花實是寫人也。
姜夔這種空際傳神的詞筆,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滿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啟發性。這種寫法與一般實際摹寫景物者大異其趣。如“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之類,讀者須充分發揮想象才能品味,否則,便有如王國維所說“霧里看花”之感了。寫出對荷花的一片憐惜愛護之情,留連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曠蕩,心情之依戀。“田田”形容浮在水面的荷葉,南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蓮,蓮葉荷田田”之句。
《念奴嬌》的宋詞賞析 2
念奴嬌·登多景樓
【宋】陳亮
危樓遠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
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橫陳,蓮崗三面,做出爭雄勢。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
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
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
【注】:
① 陳亮,南宋愛國詞人。多景樓位于今江蘇鎮江市北固山。1164年隆興和議之后,南宋統治者中彌漫著一種以長江為界,南疆北界的謬論,放棄北伐,以求茍安。
② 中流誓:祖逖中流擊楫,立志蕩平外敵。
【注釋②提供的答題信息】:a表明此詞用了運用典故的表現手法;b表明詩人將學習或效法祖逖立志蕩平外敵,保固南宋江山
③小兒破賊:東晉時期,謝安率軍與氏族人苻堅作戰,謝安回答友人的詢問時說:小兒大破賊
【注釋③提供的答題信息】:a 表明此詞用了運用典故和借古諷今的表現手法。b表明作者要率軍北伐大破賊的決心
1、詞的下闕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懷?(5分)
2、陳亮長于因詞言政,借古諷今。試就詞中所引六朝舊事,來闡述這一特點。(6分)
答案:
1、【解答】詞人借祖逖中流擊楫揮師北伐的典故,①通過正好不須二詞,表達了自己要求北伐刻不容緩的迫切心情和毫不猶豫的自信心;②又以東晉謝安名句收尾,再現了謝安抗敵得勝時的大將風度,表達了自己豁達的胸襟、無畏的膽識和豪邁的氣魄。
2、【解答】詞人①借只成門戶私計?明言六朝實際上是暗指當今統治集團不顧國家存亡的大事,只管各自謀取私利,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騙性;②又借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之故事,譏諷了當朝醉生夢死的豪門貴族國難當頭之際,既不敢抵抗入侵之敵,又要假惺惺地扮作英雄流涕的愛國志士的模樣。
【附】:
【全詞大意】居高樓上四處眺望,深感如此地勢的情意,古今有幾個人曾經領會?長江天險象鬼神設施,竟被糊里糊涂地看作,劃分南北的天然疆界。一條江水橫奔 縱陳,崢嶸的山崗環繞三面,都做出爭奪雄奇、進取中原的姿勢。六朝統治者干了些什么事?只依靠天然的險阻作為一時茍安的'自私之計。
可笑東晉的權貴王導、謝安眾人,居然登上高樓眺望邊遠,也裝模作樣學愛國的英雄灑淚揮涕。憑借著這有利的江山,卻不去收復黃河、洛水一帶地區,讓敵人血腥 蹂躪得無邊無際。當前形勢很好,正該北進長驅,不必再回頭反顧,應該效法祖逖中流擊楫發誓,謝玄在淝水大破秦賊,勝利的局勢已經形成,用不著再問強敵是否相對!
【賞析】
詞人用戰略家的眼光指點江山,審視歷史,破長江乃天限南北的舊說,發京口可爭雄中原的宏論,嗟六朝只經營門戶之私計,笑庸人空仿效英雄之揮涕,進而大聲疾呼,鼓吹北伐。全篇高屋建瓴,勢不可當,頗有戰國縱橫家之氣。
上片借批判東晉統治者偏安江左,譴責南宋統治者不圖恢復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對南宋有利,應當北上爭雄。但是,南宋朝廷頹靡不振,緊步六朝后塵,只圖門戶私計,同樣茍安于一隅。
下片抨擊空論清談。作者認為,真正的愛國者應當象東晉的祖逖那樣,中流擊楫,義無反顧。全詞議論精辟,筆力挺拔,大有雄視一世的英雄氣概。劉熙載曾在《藝概》中將陳亮與辛棄疾相提并論:陳同甫與稼軒為友,其人才相若,詞亦相似。
《念奴嬌》的宋詞賞析 3
我們知道南宋的詠物詞講究工巧尖新,富于文人化的情趣,集中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趣向和生活情調。而這在張鎡的《念奴嬌》詞中體現地尤為鮮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詞吧。
●念奴嬌·宜雨亭詠千葉海棠
張鎡
綠云影里,把明霞織就,千重文繡。
紫膩紅嬌扶不起,好是未開時候。
半怯春寒,半宜晴色,養得胭脂透。
小亭人靜,嫩鶯啼破清晝。
猶記攜手芳陰,一枝斜戴,嬌艷雙波秀。
小語輕憐花總見,爭得似花長久。
醉淺休歸,夜深同睡,明月還相守。
免教春去,斷腸空嘆詩瘦。
張鎡詞作鑒賞
張鎡這首詞,作于南湖別墅的宜雨亭上。在宋人海棠詞中雖非冠冕之作,卻也寫得清麗秀逸,婉轉有致,富有文人化的情趣。
上片,首起三句綠云影里,把明霞織就,千重文繡,總寫海棠花葉之美。在這三句中,詞人連用三個比喻,渲染出紅花綠葉交相輝映的秀美景色。綠云 喻寫其枝葉之密,綠陰之濃,點出千葉海棠枝葉茂盛的特征。明霞二字,極喻海棠花紅艷亮麗之色。文繡則形容花葉色彩組合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繪出綠葉紅花重重疊疊,色彩斑斕的畫面。同時,綠云與明霞,又是明暗亮度的對比,還是冷暖色調的對比,實寫與虛想結合,構思立意,顯出詞人的匠心獨運。接下去的兩句,紫膩紅嬌扶不起,好是未開時候,寫海棠花嬌嫩慵懶之態。因花開有遲早之分,故色澤有深淺之別。深者紫而含光,淺者紅而嬌艷。后面以扶不起三字承接,以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描繪出海棠花嬌而無力的情態,使人聯想到睡美人和醉美人的韻致。好是未開時候,是由鄭谷《海棠》詩的嬌嬈全在欲開時變化而來。
詩人都愛欲開未開的海棠花,是因為那深紅的蓓蕾,在青枝綠葉的'映襯中顯得格外嬌美。含苞未放的花朵蘊藉含蓄,生機無限,有一種蓬蓬勃勃的青春活力,最易引發人們美好的情思。半怯春寒,半宜晴色,養得胭脂透三句,解釋了海棠含苞未放的原因,具體而細膩地形容出海棠花欲開未開時的特殊美感。那點點蓓蕾,一半因春寒而不肯芳心輕吐,一半因映晴色而展露秀容,羞怯嬌嫩,直養得蕾尖紅透,艷麗動人。當此際,詞人完全沉浸在美的追索中,為花的幽姿秀色而陶醉。小亭人靜,嫩鶯啼破清晝兩句,筆波一折,而且一轉即收,轉得好也收得好,恰到好處。這歇拍處的一轉一收,使整片詞靈氣活泛,不僅很好地兜住了上片,而且為下片另辟詞境作好了過渡。
下片由寫花轉而寫人。在詠物詞中,人就是龍的眼睛,缺少了人的點綴,就會缺乏生氣和靈動感。換頭以猶記逆入,連寫五句,記昔日與情人賞花情景開拓出一片新的境界。前三句猶記攜手芳陰,一枝斜戴,嬌艷雙波秀,回憶芳陰下攜手同游,她鬢邊斜插著一枝嬌艷欲滴的海棠花,雙眸明秀,秋波含情。后兩句 小語輕憐花總見,爭得似花長久,寫兩人在花前小語,輕憐密愛,此情當日,海棠花正是我們海誓山盟的見證人。如今花開依舊,而伊人何處?深覺情緣之事, 爭(怎)得似花長久!這是詞人的感傷,一句又轉回現在。醉淺休歸,夜深同睡,明日還相守三句,詞人又愛屋及烏,把對情人的眷戀移情到海棠花上。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夜深句,字面用蘇詩,而又另創新意。同睡,連下句言相伴守而睡。這幾句寫得纏綿悱惻,婉曲細膩,詞人眷戀的是花?是人?還是兼而有之?估計詞人此刻也迷離難辨了吧?末兩句,免教春去,斷腸空嘆詩瘦,緊承上三句寫出解釋詞人與花同睡、相守的原因。乃在于深恐韶光倏逝,花與春同去。這樣就在愛花情中又加上惜春之情,感情份量更重,詞意也隨之打進了一層。意謂若教春去,就要為之斷腸,就要作詩遣懷,就要因詩而瘦。詩瘦本于李白戲贈杜甫詩: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若。(見唐孟棨《本事詩·高逸》)
這兩句機杼自出,翻出新意,技巧亦高,深刻而細膩地揭示了一位詞人不能辜負韶光的心理活動。讀來真摯懇切,直語感人。
《念奴嬌》的宋詞賞析 4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賞析】
這首詞是蘇詞豪放風格的代表作。他以赤壁懷古為主題,將奔騰浩蕩的大江波濤、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和千古而來的風流人物,酣暢淋漓地潑墨揮寫于大筆之下,抒發了作者宏偉的政治抱負和豪邁的.英雄氣概。上片重在寫景,將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緊縮集中到三國時代的風云人物身上。下片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詞中也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夢、歲月流逝的遺憾,但這種感慨和遺憾并非失望和頹廢。這首詞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念奴嬌》的宋詞賞析 5
念奴嬌
避地溢江,書于新亭
王瀾
憑高遠望,見家鄉、只在白云深處。鎮日思歸歸未得,孤負殷勤杜宇。故國傷心,新亭淚眼,更灑瀟瀟雨。長江萬里,難將此恨流去。遙想江口依然,鳥啼花謝,今日誰為主。燕子歸來,雕梁何處,底事呢喃語?最苦金沙,十萬戶盡,作血流漂杵。橫空劍氣,要當一洗殘虜。
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金兵圍蘄州。知州李誠之和司理權通判事趙與?等堅守。由于援兵迂延不進,致使二十五天后城陷。金兵大肆屠殺,掠奪一空。李誠之自殺,家屬皆赴水死。趙與?只身逃出,寫了一本《辛巳泣蘄錄》,詳述事實經過。這首詞見于述古堂抄本《辛巳泣蘄錄》。
賞析:
作者因避災禍,而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寫了這首詞。作者所避災禍,即指蘄州失陷事。“溢江”,地名,在今江蘇南京市。“新亭”,即勞勞亭,在今南京市南。
上片開頭即直抒思鄉情緒,憑高遠望家鄉,只見一片白云茫茫。六朝人已以白云為思念親友的比喻。《新唐書·狄仁杰傳》載:“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佇立久之,候云移乃行。”這里暗用此典,表現了強烈的思親思鄉的悲凄之情。接二句又補說:整天想回家鄉,但回不去。語氣表面平淡,內則極為悲憤,因為不能回去的原因,是那里被敵人占領了,白白辜負了杜鵑鳥“不如歸去”的殷勤叫聲。這是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實則在鳥的“不如歸去”叫聲中,更突出了有家不得歸的悲凄感情。下面調轉筆觸寫眼前:我正在新亭上為懷念家鄉而悲凄流淚,亭外瀟瀟雨聲,更增加了悲涼氣氛。這里暗用新亭對泣的典故,表明不是一般的懷鄉之情,而主要是悲嘆國土淪喪。結三句大闔,眼前的長江,盡管有萬里長,也難以流盡我這家國之恨。語極樸實,情極沉重。比喻形象,可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媲美。
換頭承上,設想蘄州目前的情景,江口依然跟當年一樣,鳥啼花謝,可是地已易主,景是人非了。“江口”,是蘄水在蘄州城流入長江的地方。這是由于上片結句寫到長江,也是詞人所面對的`景色,自然而然引起的聯想。以下六句,追述敵人侵擾帶給蘄州的災難。前后三句各有所側重。“燕子”三句,通過燕子找不到舊巢,寫城市被破壞的情景。不懂人事變化的燕子,照常飛來,可它們在呢喃低語:怎么往年筑巢的雕梁找不到了?這里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暗示蘄州被金人燒殺掠奪一空,幾成廢墟。筆觸極淡,感情卻極為沉痛,且含有對敵人的強烈仇恨。“最苦”三句,則用直接描寫的手法,寫出當時人民被屠殺的悲慘情景。金沙,據清嘉靖《蘄州志》載:“金沙湖,在州東十里,又名東湖。”這里指代蘄州。宋代蘄州在這次金兵侵擾前從未遭受過兵火,比較富庶,戶口較多。說“十萬戶盡”、“血流漂杵”,當非夸張,而屬紀實。這是作者親眼目睹的慘狀,控訴了金兵的殘暴。結句表示只要有凌云的壯志,一定會殺盡敵人,報仇雪恨;表現了必勝的信念,和對敵人的蔑視,鏗鏘有力,振起全詞。
詞抒發逃難在外,思念家鄉的情緒,但不同于一般的懷鄉之作,而是如實地反映了一次歷史事件,揭露了敵人的暴行。藝術特點在于邏輯層次和感情層次的統一:由思鄉而嘆歸不得,由歸不得而憂國,由憂國而嘆土地易主,由易主而至生靈涂炭,由生靈涂炭而至一洗殘虜。構思縝密新穎。
《念奴嬌》的宋詞賞析 6
《念奴嬌·我來吊古》辛棄疾宋詞賞析
念奴嬌
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棄疾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
虎踞龍蟠何處是?
只有興亡滿目。
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
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
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
寶鏡難尋,碧云將暮,誰勸杯中綠?
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辛棄疾詞作鑒賞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辛棄疾任建康(今江蘇南京)通判,當時他南歸已經七個年頭,而他期望的抗金復國事業,卻毫無進展,而且還遭到朝中議和派的排擠打擊。詞人在一次登建康賞心亭時,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便寫下此作,呈送建康行宮留守史致道,以表達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對議和派排斥愛國志士的激憤。全詞采用吊古傷今的手法,來表現主題思想,寫景時,寓情于景,感情極其濃郁;抒情時,吊古傷今,筆調極為深沉悲涼。
這首詞分以下幾個方面下筆:建康的地理形勢、如今的敗落景象,并用東晉名相謝安的遭遇自喻,表達詞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悶,最后用長江風浪險惡,暗指南宋的危局。
開頭三句,開門見山,直接點明主題,抒發內心感情基調。然后再圍繞主題,一層一曲地舒展開來。
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是說詞人登上高樓,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感慨。閑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極多。閑愁,是作者故作輕松之筆,其實是他關心國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終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憂愁。
四、五兩句,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把吊古傷今落到實處。虎踞龍蟠何處是?問話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涼。據《金陵圖經》記載:石頭城在建康府上元縣西五里。諸葛亮謂吳大帝曰: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正因為如此,建康曾經成為六朝的國都。但在辛棄疾看來,而今卻徒留空名,和一片敗亡的氣息。這里暗中,譴責南宋朝廷不利用建康的有利地形抗擊金兵、收復中原飽含感情的問答異常生動地勾畫出詞人大聲疾呼、痛苦欲絕、氣憤填膺的形象。興亡滿目,興亡是偏義詞,側重于亡字。
柳外斜陽五句,是建康如今的景象,把興亡滿目落到實處,渲染一種國勢漸衰悲涼凄楚的氣氛:夕陽斜照在迷茫的柳樹上;在水邊覓食的鳥兒,急促地飛回窩巢;垅上的喬木,被狂風吹打,飄落下片片黃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泊在秦淮河中,匆匆地向西邊駛;不知何人,吹奏起悲涼的笛聲。映入詞入眼簾怎能不勾起作者憂國的感嘆。同時詞人獨選此景,也正是意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從構思而言,上片三個層次,采用層層遞進、環環緊扣的筆法,銜接極為嚴密。而各個層次,又都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和強化主題。
上片十句側重于吊古傷今。下片十句則側重于表現詞人志不得神、無法實現抗金國收河山壯志的愁苦,及其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下片亦分三個層次,前五句為一個層次,是曲筆。次三句為一個層次,是直抒胸臆。最后兩句為一個層次,是比喻。各層次的筆法雖不相同,但能相輔相成,渾然符契。
卻憶安石風流五句,用謝安(安石)受讒被疏和淝水之戰等典故。前三句寫謝安早年寓居會稽,與王羲之等知名文人,漁弋山水、言詠屬文,風流倜儻逍遙灑脫。作者借此表達自己本也可隱居安逸但憂國之心使其盡小國事,以至淚落哀箏曲。晉孝武帝司馬曜執政,謝安出任宰相,后來受讒被疏遠。
淚落哀箏曲,是寫謝安被疏遠后,孝武帝有次設宴款待大將桓伊,謝安在座。桓伊擅長彈箏,他為孝武帝彈一曲《怨詩》,借以表白謝安對皇帝的忠心,和忠而見疑的委屈,聲節慷慨,謝安深受感動,淚下沾襟。孝武帝亦頗有愧色。詞人在此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曲折隱晦地表達未見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懷。兒輩兩句,寫謝安出任宰相未被疏前,派弟弟謝石和侄兒謝玄領兵八萬,在淝水大敗前秦苻堅九十萬大軍的事。當捷報傳到建康,謝安正在和別人下棋。他了無喜色,仍下棋如故。別人問他戰況時,他才漫不經心的答道:小兒輩遂已破賊。這段歷史,本來說明謝安主持國事,沉著與矜持。可是,辛棄疾改變了它的原意,把詞意變成:建立功名的事,讓給小兒輩干吧,我只須整天下棋消磨歲月!不難看出,這里包含著詞人壯志未酬、虛度年華的`愁苦,同時也給予議和派以極大的諷刺。
辛棄疾為詞氣魄不亞于東坡,但這里卻屢用喻指,語含譏諷,可見長期的壓抑使之極度憤懣,而面對現實除了無奈更別無他法。
寶鏡三句,筆鋒又雙從歷史轉到現實,詞人用尋覓不到寶鏡、夜幕降臨、無人勸酒,暗喻壯志忠心不為人知、知音難覓的苦悶。寶鏡,唐李濬《松窗雜錄》載秦淮河有漁人網得寶鏡,能照見五臟六腑,漁人大驚,失手寶鏡落水,后遂不能再得。這里借用此典,意在說明自己的報國忠心保國之才無人鑒察。劉熙載說:稼軒詞龍騰虎擲,任古書中俚語、瘦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天姿是何敻異!(《藝概。詞曲概》)的確,寶鏡三句,感情基調雖然悲憤沉郁,但詞句卻含蓄蘊藉,優美動人。
最后兩句,境界幽遠,寓意頗深。它寫詞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風怒號,便預感到風勢將會愈來愈大,可能明朝長江卷起的巨浪,會把岸上的房屋推翻。這兩句不僅寫出江上波濤的險惡,也暗示對時局險惡的憂慮。
吊古之作,大都抒發感慨或鳴不平。辛棄疾這首吊古傷今的詞作,寫得尤其成功,感人至深。《宋史》本傳稱其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即說明辛詞此類作品的豪放風格。
《念奴嬌》的宋詞賞析 7
書東流村壁
辛棄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經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曾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云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
【賞析】
此詞作于淳熙五年春,自江西召為大理少卿,清明前后赴臨安途經東流村時作。他曾經過此地,回憶當初一段戀情,因而感慨萬端。上片寫旅途的凄寂和對往事的回憶。前兩句點明季節,那本是戀情驟發的時節。次二句抒發孤館的寂寞,東風無端地欺擾遠客的美夢,枕上心怯難眠,寒氣浸透了云母屏風。回憶起剛才經過的地方,那時正是“曲岸持觴”的時節,在彎曲的河岸分手,舉杯凄涼,將馬兒系在垂楊柳旁,難忘當年此地曾經離別的景象。現在人去樓空,倍增孤館的凄情。下片寫對舊日戀人的思念及尋覓不見的'惆悵。“聞道”三句寫傳聞中女子的身份,傳說繁花的街道東端,行人曾經窺見,惟簾下秀足如彎月纖纖。次二句寫今日的悵恨。舊恨由于輕別而不能久長,新恨由于人去樓空,往事不堪回首。料想今后,筵席前重逢相見,她會像鏡中花難以攀折,她也該吃驚地問我:近來有多少白發增添?全詞將所見、所聞、所思、所盼交錯抒寫,形成濃重的悵恨氛圍,顯示了辛詞婉約而沉郁的風格。
《念奴嬌》的宋詞賞析 8
作品簡介
《念奴嬌·洞庭青草》是南宋文學家張孝祥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詞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發了自己的高潔忠貞和豪邁氣概,同時隱隱透露出作者被貶謫的悲涼。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開篇直說地點與時間,然后寫湖面、小舟、月亮、銀河。此時作者想起嶺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于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盡長江做酒漿痛飲。全詞格調昂奮,一波三折。
作品原文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作品注釋
⑴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陽西南。
⑵風色:風勢。
⑶瓊:美玉。
⑷著:附著。
⑸扁舟:小船。
⑹素月:潔白的月亮。
⑺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銀河”。
⑻表里:里里外外。此處指天上月亮和銀河的光輝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⑼嶺表:嶺外,即五嶺以南的兩廣地區,作者此前為官廣西。嶺表一作“嶺海”。經年,經過一年。
⑽孤光:指月光。
⑾肝膽:一作“肝肺”。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純潔。
⑿蕭騷:稀疏。蕭騷一作“蕭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單薄。
⒀泛滄:青蒼色的水。
⒁挹(yì):舀。挹一作“吸”。
⒂西江:長江連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稱西江。
⒃北斗:星座名。由七顆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狀。
⒄萬象:萬物。
⒅扣:敲擊。扣一作“叩”。嘯:撮口作聲。嘯一作“笑”。
⒆不知句,贊嘆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時間)。
作品譯文
洞庭湖與青草湖相連,浩瀚無垠,在這個中秋將至的時候,沒有一絲風過的痕跡。是玉的世界,還是瓊的原野?三萬頃明鏡般的湖水,載著我一葉細小的扁舟。皎潔的明月和燦爛的銀河,在這浩瀚的玉鏡中映出她們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體會著萬物的空明,卻不知如何道出,與君分享。
感懷這一輪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嶺海之間,胸襟仍像冰雪一樣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著蕭瑟幽冷的須發和衣袂,平靜的泛舟在這廣闊浩淼的蒼溟之中。讓我捧盡西江清澈的江水,細細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請天地萬象統統來做我的賓客,我盡情的拍打著我的船舷,獨自的放聲高歌啊,怎能記得此時是何年!
創作背景
人們比較熟悉辛棄疾與蘇軾之間的繼承和發展關系,但卻較少有人注意張孝祥在蘇、辛之間所起到的過渡性作用。張孝祥實際上是南宋豪放詞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這首《念奴嬌》就是廣泛傳誦的張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因受政敵讒害而被免職。他從桂林北歸,途經洞庭湖,即景生情,寫下這首詞。
詞牌簡介
念奴嬌,著名詞牌名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寶年間的一個歌妓,名篇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念奴是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妓,調名本此。此調有仄二體。《詞譜》以蘇軾“憑空跳遠”詞為仄體正格。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韻。此令宜于抒寫豪邁感情。東坡赤壁詞,句讀與各家詞微有出入,是變格。另有平韻格,以陳允平詞為正體,用者較少。
作品格律
定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卜居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父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張孝祥生于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于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并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等傳世。
【《念奴嬌》的宋詞賞析】相關文章:
念奴嬌·我來吊古宋詞賞析03-21
李清照《念奴嬌 春情》宋詞賞析及注釋翻譯03-25
宋江念奴嬌賞析02-20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02-29
《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06-14
蘇軾《念奴嬌·中秋》賞析09-22
念奴嬌昆侖賞析簡短08-03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賞析06-15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賞析05-15
《念奴嬌中秋》 原文賞析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