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

時間:2025-04-10 10:15:15 曉映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精選5篇)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 1

  探究目標

  1、能通過觀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提出想研究的問題。

  2、能選擇不同的方法和材料進行研究。

  3、能設計模擬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情感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

  2、愿意與小組同學合作設計實驗,并驗證猜想。

  知識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說明什么叫作凝結。

  2、能舉例說出有些物質的變化是可逆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一、(創設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1、請生觀看課間展示下雨的情景,激發質疑。

  2、請生說說下雨的感受。

  3、猜想雨的形成。

  探究活動

  一、活動:“找一找小水珠從哪里來”

  1、從課本圖上找一找哪里出現了小水珠。

  2、猜想這些小水珠從哪里來?

  3、互相交流我們的猜想。

  4、參照課本提示進行實驗。

  5、分析對比實驗,思考為什么出現不同的實驗現象?

  6、由對比實驗聯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條件。

  二、討論活動

  1、分組討論:小水珠是怎樣形成的?

  2、誰的解釋更有道理,為什么?

  拓展—

  一、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找找身邊小水珠出現的例子

  (第二課時)

  引入

  一、課前交流會

  1、請生將找到的生活例子與大家分享。

  2、自由舉例。

  探究活動

  一、活動:“雨的形成”

  1、分組設計研究計劃。

  2、分組按計劃開展探究活動。

  3、記錄實驗方法和現象及結論。

  4、試圖用多種方法檢驗我們的`結論。

  5、分組匯報、交流,互相評價。

  (第三課時)

  引入

  一、10師出示地方干旱的圖片

  1、引導:怎么幫幫農民伯伯救救稻田?

  探究活動

  一、11活動:“認識人工降雨”

  1、自學“科學在線”的內容。

  2、用自己的話解釋什么是人工降雨。

  3、看課本理解什么是可逆變化。

  4、舉更多例子說明什么是可逆變化。

  二、活動:“寫一篇科學童話”

  1、命題作文:小水滴旅行記。

  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學術語。

  3、說說自己的構思。

  4、自主完成作文。

  拓展

  一、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圖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 2

  (一)課題

  《雨的形成》

  (二)課標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探究雨的形成。首先是對“冰、水、水蒸氣三種形態之間的變化”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并能將其運用到雨的形成當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課是冀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這節課探究性比較強,學生對物體表面出現小水珠有了基礎認識之后,針對小水珠提出問題:小水珠從哪里來的,進行探究,設計實驗,使學生盡可能獨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四)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他們樂于動手操作,教師可指導他們獨立地探究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有趣現象,提出問題

  2.能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說明什么是凝結

  2.能通過實驗,明白“雨是怎樣形成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

  2.愿意走近科學,了解科學

  (六)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通過實驗明白“雨是怎樣形成的”

  難點:能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七)教學策略

  實驗探究法,提出假設法,討論合作法,教師引導法

  (八)教學用具

  環境:物理實驗室

  教師:課件,視頻

  酒精燈,同樣大小的杯子,玻璃片,溫水,火柴,鑷子,水,小瓷盤,冰塊,石棉網,三腳架,燒杯

  (九)課時

  一課時

  (十)教學過程

  (1)課前探究部分

  教師制作導學案,學生提前預習,填寫導學案,內容包括:小水珠是怎樣形成的凝結的概念雨是怎樣形成的雨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2)新課導入部分

  師: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學,我聽說啊,咱們四年級的學生都是愛觀察的孩子,老師這里有一組圖片,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課件出示圖片冷藏過后的汽水剛從冰箱拿出來的蘋果剛拿出來的雪糕袋子)生:都有小水珠

  師:相信大家在生活中看到過很多類似的現象,那么你們知道小水珠是怎么來的嗎?同學可以猜一猜。

  教師通過一組圖片,學生觀察,引出問題:小水珠從哪里來,學生做出假設,教師不告訴是不是正確,從而帶入課堂,引出課題。

  (3)師生互動部分

  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生利用“活動一”的實驗來探究驗證自己的假設,教師出示課件,寫明實驗步驟,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尤其是酒精燈的使用。

  實驗結束后,得出結論,各組匯報實驗結果,不加熱的玻璃片會出現小水珠,知道小水珠的形成過程,教師總結得出凝結的概念(課件展示凝結:水蒸氣遇冷變成水的過程)

  板書:水蒸氣→遇冷→小水珠凝結

  考慮到有些學生不會使用火柴,教師應在實驗過程中轉動,觀察各個小組的情況,并保證學生的安全,以防止燙傷。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發揮,學生之間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識,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只負責引導,板書清晰明了,寫出本節課重點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雨也是凝結的過程,提問學生雨是怎樣形成的呢?

  板書:雨的形成(在凝結概念的上面)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提升學生的.探究欲望,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板書點題,升華主題由小水珠的形成到雨的形成。

  學生按照分組,根據“活動2”制定計劃,教師出示材料:燒杯,水,小瓷盤,冰塊,酒精燈,石棉網,三腳架,實驗過程:把水裝在燒杯里,固定在三腳架的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然后把放有冰塊的小瓷盤罩在上面,觀察現象,教師在實驗前強調酒精燈和熱水的使用,防止燙傷,實驗結束后,各組匯報實驗結果:小瓷盤出現水珠,不斷落下來。教師總結得出實驗結論: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雨。

  考慮到有些小組實驗失敗,教師教導學生不要氣餒,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實驗,但是時間不能過長,如果學生依然沒有學會,可以告訴他,先來看看別的小組是怎樣實驗的,課下再做一次實驗。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增強學生的探究欲,培養學生團結意識,感受科學實驗的快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課件播放人工降雨的小視頻。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更直觀的看到人工降雨的過程,懂得科學造福人類。

  (4)課堂總結部分

  各組之間在說一遍雨的形成過程,加深鞏固,教師總結雨的形成過程,并告訴學生水是可逆的(課件播放水的三種形態之間循環往復的變化)。

  找一名學生總結課上所學內容,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總結整堂課所學內容,加深鞏固,使整個課堂更加完整。

  (5)課后作業部分

  教師布置作業,寫一篇科學童話。(課件展示作業根據下頁8幅圖,嘟嘟的故事,寫一篇關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環的科學童話,200字左右,下節課分享給大家)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提升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作業運用本節課新知,進一步加深記憶。

  (十一)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安排實驗探究雨的形成,在導入中我用生活中的現象,如剛拿出冰箱的蘋果,進行圖片導入,吸引學生眼球,引出本課教學,提出問題,小水珠是怎樣形成的,學生根據“活動一”自主探究,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課件上的步驟,探究小水珠的形成,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對比實驗,更加清晰明了,但是,在實驗過程中,我沒有考慮到可能會有些同學無法參與到實驗中,我應該因材施教,關注到每一個同學,實驗結束后,我總結實驗結果,引出凝結的概念,然后提出雨也是凝結的過程,并提出問題,雨是怎樣形成的,學生根據“活動二”制定計劃,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自主設計實驗,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探究欲,并適時引導,但是高效才是根本,以往的實驗都是學生按照我說的步驟,進行操作,但是這次實驗我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根據實驗器材,自己探索其用途,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實驗有些復雜,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實驗時間過長,效率并不高,因此我應該在不改變學生的設計思路下,適當的引導,使實驗高效的完成,實驗結束后,匯報實驗結果,我總結雨的形成,緊接著我播放人工降雨的視頻,學生懂得自然界創造雨的過程,知道科學造福人類,然后找一名同學總結,我進行點評,最后以寫一篇童話故事為作業,增添科學的趣味性,使學生更加熱愛科學。

  從本節課,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已明白雨的形成原理,懂得實驗探究的方法,學生的主體性有所體現。我會繼續探索,找到更新穎的突破點。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 3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理解雨是一種大自然的凝結現象,能用自己的話說明雨的成因

  2、探究目標:能獨立提出要研究問題的假設,能綜合運用名種實驗器材,設計實驗驗證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探究物態變化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實驗操作能力,使學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斷變化的,變化是有條件的,引導學生體會物質的狀態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來驗證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學難點:

  科學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師:老師課前搜集了一段有關天氣的資料,想看看嗎?(師出示課件)它是大自然中一種常見的現象---雨,對于這種現象,你知道些什么呢?期待學生能說出一部分有關雨前的現象,如天氣變冷、出現烏云等…

  同學們了解的真不少,對于雨你有哪些想研究的問題?

  師:如果讓你猜想,你認為雨是怎樣形成的?(相機板書:水蒸氣遇冷)

  師:同意他的猜想嗎?還有不同的想法嗎?那我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并不太清楚,怎樣驗證呢?

  生:做實驗。

  二、引導探究

  那么你準備怎樣來做這個實驗,要用到什么材料呢?請同學討論一下。

  師:老師這里有個友情提示,可以降低你們實驗難度,師出示問題:1、怎樣快速制造出水蒸氣?2、怎樣使上升的水蒸氣受冷?

  師:我相信有了這兩個提示再加上同學們的聰明才智,一定會想出好的實驗方法,來驗證我們的猜想正確與否。

  師:你們仔細觀察實驗桌上的材料,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吧。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師:師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學生的實驗方案。

  生:生匯報——用酒精燈給水加熱就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再用冰使水蒸氣遇冷。

  師:你們還有補充嗎?

  生:學生補充自己的想法:我認為應加少量的熱水可以節省時間。

  生:我認為作為制冷裝置的冰不能離水蒸氣太遠,免得水蒸氣飛散到空氣中。

  師:你們想到的,老師早就為你們準備好了。

  師:實驗方法設計好了,下面我們該做實驗了,在實驗前老師還要提醒你們幾點,請看大屏幕,師出示:實驗注意事項。

  生:自己讀注意事項。

  師:注意事項明白了嗎?老師希望你們注意安全,認真實驗,請各小組長到前面領冰,小組實驗。

  師:和學生一起探究實驗,隨機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并填寫實驗報告單。

  三、構建新知

  師:我們的實驗到此為止,其它儀器不要動,把酒精燈輕輕的從三腳架下移出來,并熄滅它。誰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的實驗結果。

  生:我們用酒精燈給水加熱一段時間后,發現有大量的水蒸氣產生,形成許多白氣,然后凝結成小水滴,水滴越來越大,最后掉了下來,我們得到結論:雨就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凝結而成的。

  師:(相機評價)剛才我們在實驗室里成功的模擬了雨的形成,那現在請同學們推想一下,自然界中雨是怎樣形成的?師相機提問那空氣中的水蒸氣是怎樣來的?(水變成的)真的有酒精燈給它們加熱嗎?(沒有)那是什么給它加熱的?(太陽)在實驗是我們用冰使水蒸氣受冷,天上真的有一個大冰塊嗎?(沒有)那水蒸氣是怎樣受冷的?據老師了解,每往空中升高100米,氣溫就降低0.6攝氏度,那么幾萬米的高空氣溫會怎樣?(非常的低)。

  師:同學們的推想和科學家的無數次驗證基本一致,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生:看關于雨的形成動畫片。

  四、拓展延伸

  師:現在我們國家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水資源非常貧乏,經常會有干旱發生,學了雨的形成,你能不能給他們下一場及時雨呢?

  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結束部分:同學們真了不起,今天有了這莫大的發現,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想繼續研究自然中的奧妙嗎?老師會一直關注著你們,并期待著你們成功。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能通過觀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提出想研究的問題。

  2、能獨立提出要研究問題的假設。

  3、能選擇不同的方法和材料進行研究。

  4、能設計模擬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重點:創造條件,使學生盡可能獨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難點:創造條件,使學生盡可能獨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學準備:

  有關凝結現象的圖片、酒精燈、同樣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試管夾、溫水、鐵架臺、燒瓶、膠塞、玻璃管。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出示圖片)你們見過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嗎?

  師:這些現象有哪些相同點嗎?

  (二)學習新課:

  1、小水珠從哪里來?

  (1)師:上面圖片中的小水珠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會出現小水珠?

  (2)學生分組討論,教師組織學生匯報。

  (3)學生填寫解釋。

  (4)師: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向同樣大小的兩個杯中倒入同樣多的溫水;同時蓋上大小相同、冷熱不同的玻璃片,你們猜一猜,哪個玻璃片上會有小水珠出現?

  (5)學生匯報猜想并進行實驗。

  (6)匯報實驗結論。

  (7)教師小結:水蒸氣遇冷變成水的過程叫做凝結。

  2、雨的形成。

  (1)師:在上一個實驗中,如果水滴越聚越多,會出現什么現象?與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比較相似?

  (2)師:由此推斷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樣形成的?

  (3)師:小組同學互相合作,制定小組的.研究計劃吧!

  (4)小組合作制定計劃,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研究計劃。

  (6)師:根據各小組制定的研究計劃進行實驗吧!

  (7)學生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8)教師組織學生對實驗情況進行評價并小結。

  (三)鞏固練習:

  (1)閱讀科學在線,進一步指導學生對雨的形成的認識。

  (2)教師小結:水的三種狀態之間可以發生循環往復的變化,我們把像水這樣的變化過程稱為可逆的。

  (四)布置作業:

  根據本課內容寫一篇科學童話,要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能體現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

  板書設計:

  9雨的形成

  水蒸氣 遇冷 水

  凝 結

  教學反思:

  課堂是孩子的,應該還給孩子,教師只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與點撥和指導。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 5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發現問題,并積極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2、了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科學現象,知道雨與人們的關系。

  活動準備

  太陽頭飾一個、小雨滴頭飾若干、酒精燈一個、水一杯、玻璃片一塊、教學課件、錄音機。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模仿小雨滴旅行進入活動室,組織幼兒坐好。

  基本部分:

  1、出示課件(下雨的情景),引導幼兒邊看邊思考:“天上為什么會下雨?”允許幼兒充分想象與猜測。

  2、老師做實驗,請幼兒觀察,并隨時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點燃酒精燈(注意點燃的方法),把燒杯中的水進行加熱,并讓幼兒仔細觀察燒杯中的水,說說發現了什么?

  3、幼兒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后教師小結:水熱了就會產生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象叫做蒸發。

  4、提問幼兒:你還在哪里見過水“蒸發”現象?

  5、引導幼兒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

  提問:熱水倒在杯子里,用玻璃片蓋在杯子上,會發現什么?

  玻璃片上為什么會有小水珠?(幼兒討論后回答)

  6、教師小結: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

  7、讓幼兒重新看錄象,聽故事,重點理解:“為什么會下雨?”

  8、教師與幼兒討論雨的危害與好處。

  9、做游戲:“太陽與小雨滴”

  分給幼兒小雨滴頭飾,教師扮演太陽。讓幼兒在游戲中鞏固知識。

  交代游戲規則:太陽出來,小雨滴蒸發了,太陽下山了,水蒸氣遇冷變成小雨滴了。

  10、發給幼兒圖畫紙,讓幼兒添畫小雨點。

  延伸活動

  區域活動時繼續添畫。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風形成》教學設計10-31

大班科學雨是怎樣形成的教案10-17

小學科學《風的形成》教學設計(精選7篇)09-06

小學科學雨的形成課件(通用10篇)04-21

大班科學雨是什么教學設計06-20

溶液的形成教學設計09-06

山岳的形成教學設計08-05

人類的形成教學設計06-03

小學科學《風的形成》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0篇)09-04

四年級科學上冊云和雨教學設計10-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专区 | 亚洲精品国产一线久久 | 一本清视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五区 | 夜夜久久久精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