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疼痛》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動物的疼痛》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材分析】
《動物的疼痛》是北京市高中課程改革實驗版必修(一)第三單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美國科學家彼得.辛格的科學論著《動物解放》中的第一章,本文說明、論述了動物是有疼痛感覺的,進而提出人類應該以公正、平等的態度對待和我們同存于這個世界的生命群體的主張。作者認為,人類只有徹底改變了對待動物的觀念,調整在諸多領域里對待動物的做法,才是真正做到了珍愛生命、善待生命。
這是一篇科普文,語言表達科學嚴謹,論證結構思維縝密,科學觀點新穎獨到。為引導學生了解、把握、接受作者的動物保護的觀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討、自主合作的學習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思路:通過閱讀全文,把握文章觀點,并進行圈點批注,把學生在思想上的收獲和疑問整理后分條填寫在一張表格中,并闡述自己的收獲和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將自己的收獲與同學、老師共同分享;將問題提出來,大家共同研討。并將傳統的動物保護主義與作者的觀點進行比較,從而更加了解、把握、接受作者的動物保護觀點。
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研討、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中,培養了閱讀感知、提取整合、資源共享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法,從而完成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體會文章論證結構思維縝密。
2、通過研讀文本,體會作者提出的人類應該以公正公平的態度,對待和我們同存于這個世界的生命群體的主張。
【教學重點】
結合本單元其他課文的閱讀經驗,進一步鞏固和提高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教學難點】研讀文本,了解文章縝密的論證結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環節】
1、常規性知識積累(字詞的積累)
2、作者簡介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946-),著名倫理學家,現任教于澳大利亞莫納虛大學哲學系。曾任國際倫理學學會主席,是世界動物保護運動的倡導者。其代表作《動物解放》一書從1975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幾十個國家出版,英文版的重版多達26次。1973年4月5日,彼得.辛格在《紐約書評》上撰文,首次提出“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詞。辛格在這篇文章基礎上寫成的《動物解放》一書出版,“動物解放”一詞由是深入人心,并成為30年來風起云涌的動物權利運動最為響亮的口號。
3、初讀文章談感受;
4、再讀文章填表格;
閱讀全文,把握文章觀點,并進行圈點批注,把你在思想上的收獲和疑問整理后,分條填在下面的列表中。(附表格)
5、交流討論,資源共享;(利用投影進行小組展示)
6、 小結:本節課學生自主學習了彼得.辛格的《動物的疼痛》,作為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我們不僅要去把握體會作者的觀點,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還要去努力實踐作者的觀點。
閱讀全文,把握文章觀點,并進行圈點批注,把你在思想上的收獲和疑問整理后,分條填在下面的列表中。
【《動物的疼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疼痛的幸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