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fā)展。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精選】,歡迎大家分享。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1
【教學設想】
起初,對于這篇小說,我將教學目標設定三個:
1梳理小說的表面情節(jié),揣摩其寓意。通過情節(jié)分析來提高學生正確面對人生挫折的能力。
2、感受小說新奇獨特的語言及其表達效果。
3、注意小說的象征意義。
但這樣做很值得商榷,課堂容量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蜻蜓點水,要用一個主題帶動其他。情節(jié)的梳理相對簡單,要淡化處理。《十八歲出門遠行》與《林黛玉進賈府》、《祝福》等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小說的風格是不同的,要有所區(qū)別,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根據預習反饋的信息,我將教學目標作了調整。
【教學目標】
1、揣摩探究小說荒誕性與真實性相融合的風格。
2、淡化情節(jié),突出“我”在遠行之后的變化。達到德育的目的。
3、感受以“我”的感覺來敘述的獨特角度與風格。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由剛上的兩篇中國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小說《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導入,并對其不足之處稍作比較,讓學生初步感知《十八歲出門遠行》的`獨特之處。
二、簡介先鋒實驗派(略)
三、揣摩探究小說荒誕性與真實性相融合的風格
1、情節(jié)設置的荒誕性:
⑴ “我”遠行要到哪里?為了什么?“我”好像并不清楚。
⑵ 好不容易搭上一輛破汽車卻是反方向的。
⑶ 司機開車拉蘋果卻好像沒有目的地。
2、人物語言的荒誕性:
⑴ 路上沒有一個人知道前面有沒有旅店,而且每個人的回答都驚人的完全相同。
⑵ 汽車開得那么快,司機居然讓“我”從駕駛室爬到后面去拿蘋果吃。
3、人物行為的荒誕性:
⑴ “ 我”真誠熱情遞煙想搭車卻遭粗暴拒絕,當“我”豁出去對司機大吼時,他卻出奇地友好并同意“我”搭車。
⑵ 司機被搶劫卻一點不著急,還在慢慢散步,并對著“我”哈哈大笑。
⑶ “我”為維護司機的利益遍體鱗傷,他卻搶了“我”遠行賴以生存的背包。
4、真實性:
⑴ “我”出門遠行問路。
⑵ 黃昏來臨“我”想搭車尋找族店,包括這個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都合情合理。
⑶ “我”遞煙給司機想換取搭車。
⑷ “我”很快與司機成了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
⑸ 車在關鍵時刻拋錨了,“我”迫切想要找到旅店的愿望。
⑹ 蘋果事件中遭毆打,具有真實的質感。
5、幻覺的真實:
⑴ 十八歲出門遠行?
⑵ 蘋果事件。
⑶ “我”初次出門的心情。
四、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領會寓意
1、概括內容,領會寓意。
2、“我”還是“我”,“我”不是“我”?
3、有益的人生啟示。
五、感受以“我”的感覺來敘述的獨特角度與風格(略)
六、結束語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2
一、導入
如果我有一盞阿拉丁神燈,可以在你十八歲時滿足你的一個愿望,你希望得到什么?……大家的要求五花八門,我相信當我們眺望成長時一定認為它們就是自己成長中最重要的東西,那么同樣走過十八歲的作家余華在回顧成長時他是怎么看的,是否會和我們有些相似呢?來看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
二、課文分析
1、展示問題:在課前,大家曾經嘗試著獨立與作家溝通,提出了許多有意思有水平的問題,我簡單的進行了一下歸類:關于主題和內容的問題最多,甚至有些同學說自己根本讀不懂,那我們就從這里入手。《十八歲出門遠行》并不是我們所見到的第一篇小說,那么以前我們對小說的閱讀理解有沒有什么經驗可借鑒?(研究小說要注意:情節(jié)、人物和環(huán)境)
2、梳理情節(jié)
問:
①文中第一次出門遠行的“我”遭遇到了哪些事情?“我”持有什么態(tài)度?
②這些態(tài)度你們能夠理解嗎?
③我的問路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回答,我為什么還對他們充滿了欣賞?
答:
①初出家門的心情,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②符合自己第一次出門遠行希望自己親自闖一闖看一看的愿望。
③沒有感覺到找不到旅館會帶來危害
鑒賞:“柏油馬路起伏不止……我像一條船”“這年我十八歲……可我一點也不累”
問:為什么在第一次攔車沒有成功時“我”很高興而第二次被拒絕時我著急了?
答:我沒有料想到攔車不成功帶來的危害,反而覺得很有意思無所謂,而第二次我感覺到了現實的嚴峻開始逼迫自己。
問:又是什么使原本高高興興走出家門的“我”轉為了憤怒和悲傷?
答:社會出乎意料的殘酷:設想的美好與實際社會中存在的暴力、欺騙、背叛構成強烈反差。
看似出人意料來得十分突然,其實如果回顧“我”的全部遭遇,現實有沒有提前的警告?
答:問路、攔車都是生活對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家門社會經驗不足的`我沒有能夠從人們對我的敷衍和冷漠中注意到現實社會潛在的危險,更沒有能夠開始總結人生的經驗,所以與社會的提醒擦肩而過。(每一次經歷都是財富,要善于體味思考總結)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說中的“我”被突如其來的殘酷現實沖擊得遍體鱗傷,你會怎樣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或者怎樣做?
第一條出路:放棄遠行回家
第二條出路:從此改變對現實的態(tài)度
第三條出路:依然堅持自己的做法
……
十八歲的“我”做出了怎樣的選擇?(從何而知)
答:堅持,沒有放棄
我遍體鱗傷躲在一個四面透風的駕駛室里,周圍漆黑一片狂風呼嘯,我怎么可能感到心窩是暖和的?
答:“發(fā)現”我發(fā)現了旅店。發(fā)現了自己內心中原來潛藏著精神棲息地(如:希望、執(zhí)著、正義……)
啟發(fā):
①“沒想到”:新發(fā)現
②旅店特征:一段人生之路的終點同時也是下一段人生之路的起點
能讓行人作短暫的休整再次投入旅行。
文中的旅店在我的心中
此時的我,(經歷了現實社會殘酷的我,體會到理想與現實沖突的我,能夠在是與非面前做出正確選擇并堅持下去的我,發(fā)現自己內心深處精神力量的我毫無疑問和初出家門時的“我”不同了,這個不同我們用一個詞概括就叫做“成長”,那么在“我”的成長中哪些東西是重要的,可以帶給我們成長中的啟發(fā)?
答:經歷、堅持、發(fā)現。
小結:單元題目叫做“成長如蛻”,只有經歷能夠幫助我們褪去稚嫩的外殼,只有堅持和發(fā)現能讓我們羽化成蝶實現成長!
3、真實性
大家在閱讀中還發(fā)現了這樣一類問題,比如:
司機被搶一點不著急卻還慢慢散步。
相同的問題還有:
路人沒有一個人知道前面有沒有旅館,且每個人的回答都完全相同。
司機拉著自己的蘋果卻沒有目的地。
一路上都沒有一個人,而那些村民好像冒出來一般,也不見司機與村民聯(lián)系。
……
我們確實很難用生活經驗進行解釋,如果我們糾纏于現實生活的可能性,那有一定是徒勞的。因為作家承認很多情節(jié)的設置違背了我們日常的生活經驗,充滿了荒誕色彩,他自己說:在一九八六年底寫完《十八歲出門遠行》后,我感到這篇小說十分真實,同時我也意識到其形式的虛偽。
換句話講,作家并非不了解這部作品中的虛偽甚至荒誕而是在刻意的通過這種筆法去更好表達某種真實。
有這樣一種類型的文學我們稱其為現代主義文學,它一反傳統(tǒng)文學強調對于社會客觀真實反映,而是強調表現人的內在生活和心靈真實。換句話講這里的真實不是作家所看到的真實而是體驗到的真實,不是眼睛的真實而是心靈的真實。荒誕是起常用表現手法。我們一起來接觸一下:奧地利作家卡夫卡《變形記》[幻燈],被看作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作,非常具有代表性。我們看人變蟲是荒誕的,但是作家心靈感受到的資本主義制度對人的壓迫把人異化為“非人”的現象是真實的普遍現象。所感受到的下層小人物他們存在狀態(tài)的悲慘以及痛苦也十分真實。
余華作為中國先鋒派作家他受卡夫卡的影響非常之深。他曾坦言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作家可以組成一支足球隊,為“343”陣型,前鋒就是川端康成、卡夫卡和福克納。
他說:在我即將淪為文學迷信的殉葬品時,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這理解成命運的一次恩賜。
那么了解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以及對余華的影響我們再來看小說中荒誕的情節(jié)你能否理解其背后的真實性在哪里?(討論)
答:真實地反映了“我”從十八歲的視角看待現實社會的種種偏差以及對現實的困惑。
啟發(fā):可不可以設置成司機和我一起捍衛(wèi)蘋果?
十八歲是一個清純年代,對于大千世界我們并不了解,何不讓我們去闖蕩一番,讓我們從幼稚年代走向成熟年代!
總結:我想,很多同學都期待著成長,那么希望大家在成長過程中不要忘記《十八歲出門遠行》不要忘記其中的“我”的成長歷程。
作業(yè):閱讀余華的相關作品:推薦《我膽小如鼠》《活著》等。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一、通過解讀情節(jié),把握小說的主旨。
二、理解小說中有荒誕意味的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三、揣摩精彩語句,體會小說新奇獨特的語言。
四、討論小說中有關“旅店”的內涵,明確其在文中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點:
一、把握小說的主旨,明確“旅店”的象征意義。
二、理解小說中有荒誕意味的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誕意味及其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課型:
教師引導,師生共同交流、探討。
教學步驟:
課前預習
師生分頭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作者余華及其創(chuàng)作特點。可以閱讀余華的其他作品以及對其作品的相關評價。課上進行交流。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獨自一人出門遠行的想法嗎?是的,青春年少的我們總會有如此的沖動,我們厭倦了周圍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能夠擺脫所有的約束與羈絆,在廣闊的天地中盡情發(fā)揮自我,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實現偉大的理想和抱負。
那么,當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會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嗎?《十八歲出門遠行》將給我們講述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初次出門遠行的故事。其實,外面的世界遠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長過程需要付出代價,只有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后,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
二、了解作者余華
師生交流課前查找的有關余華的資料,并進行歸納概括。應包括以下內容要點:余華,浙江海鹽人。198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戰(zhàn)栗》等。其中《活著》獲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余華以其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注,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余華的作品借鑒各種現代主義表現手法,以近乎無動于衷的冷漠的敘事態(tài)度,對人性中黑暗、丑惡、殘忍的一面進行無情的暴露。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余華的成名作,已經顯示出了一種與傳統(tǒng)小說不同的現代特色,是后來余華先鋒小說的一個基礎。
三、解讀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
1、要求: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概括小說的情節(jié)。
明確:十八歲的“我”初次出門遠行,面對廣闊、陌生的環(huán)境,涉世不深的“我”不會考慮等待“我”的.將會是什么。“我”總會被眼前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把它們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記憶中已經熟悉的過往,出門對“我”而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雖然“我”在黃昏來臨時找旅店并不順利,但在經過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輛卡車,“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煙就換取了免費搭車的小聰明,而且,“我”感覺與司機“更親近了”,出門對“我”而言,仍然是快樂的。
可后來變了,汽車拋錨了,一些人搶走了車上的蘋果,他們甚至打傷了阻攔的“我”,而蘋果的真正主人——司機卻在一旁漠不關心。最后,司機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驕傲地離去,“我”成了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拋錨的汽車前……
遍體鱗傷的“我”躺在遍體鱗傷的汽車里,感到“它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這讓“我”明白,“我”尋找的“旅店”其實就是自己的“心窩”。躺在汽車的心窩里,“我”想起了出門前父親對我的叮囑:“你已經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2、被分情節(jié)層次
要求:按照小說的情節(jié)內容,給本文劃分段落層次。
明確:小說情節(jié)按照故事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這話不錯,走過去看”):寫“我”出門遠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興奮,但在黃昏找旅店時卻不順心。
第二部分(從“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馳過去看吧”):寫“我”搭上了一輛卡車,經過一番周折,“我”感覺與司機“更親近了”,對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從“可是這汽車拋錨了”至“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寫汽車遭搶劫時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體鱗傷時感受到“旅店”其實就在自己心窩里。
第四部分(從“我躺在汽車的心窩里”至結束):這是一段倒敘,寫“我”出門前與父親的一段對話,照應開頭。
四、挖掘小說的主題
1、幣求:找出小說的“文眼”所在。(即體現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明確:小說的文眼是:對“我”遭到搶劫后,躺在汽車里一番感想的描寫。即“我”雖然無限悲傷,但在同樣遍體鱗傷的汽車里,“外面風越來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開始感到暖和一點了。我感到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它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窩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
這一段描寫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沒有失去希望,“我”還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尋找的“旅店”其實就是自己的“心窩”,換句話說,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旅店”在小說中的象征意義。
明確:在課文中,“旅店”本來是“我”一直要尋找的歇息的地方,但當“我”躺在汽車里感到一絲溫暖,并說“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時,“旅店”就被賦予了象征意義,它象征著“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這是一個人在成長路途中必需的動力。 3幣求:歸納小說的主題。
明確:小說選取的故事是一個十八歲男孩初次出門遠行所經歷的生活片段,寫了成長中的挫折與收獲。它告訴讀者:人生是復雜而曲折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但盡管如此,我們也不應灰心喪氣,而應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氣,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來,這也是成長中的收獲。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20世紀80年代中期先鋒實驗派小說的一些情況。
2、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這篇小說的內涵與特點。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節(jié),提高把握小說情節(jié)的能力。
2、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入分析和領會著篇小說的象征意義,揣摩文中情節(jié)的寓意。
三、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對作品情節(jié)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夠正確面對現實,面對人生的挫折與苦難的能力。
四、美育滲透目標
揣摩本文注重個人感覺的描繪,用詞生動獨特,形象而富有韻味的特點。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深入分析和領會著篇小說的象征意義,揣摩文中情節(jié)的寓意。揣摩本文注重個人感覺的描繪,用詞生動獨特,形象而富有韻味的特點。
二、解決辦法
1、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歷,來深入分析和領會小說的象征意義,揣摩文中情節(jié)的寓意。
2、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仔細揣摩來體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這篇小說的內涵與特點。
2、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入分析和領會著篇小說的象征意義,揣摩文中情節(jié)的寓意。
3、揣摩本文注重個人感覺的描繪,用詞生動獨特,形象而富有韻味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生,浙江海鹽人。1977年高中畢業(yè),曾從事牙醫(yī)工作5年。1983年到海鹽縣文化館工作。曾人魯迅文學院與北京師范大學聯(lián)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學習。1984年發(fā)表處女作《星星》。主要作品有《現實一種》《世事如煙》《河邊的錯誤》《在劫難逃》《往事與刑罰》等。出版有《十八歲出門遠行》《偶然事件》《在細雨中呼喊》《活著》等。作品怪誕、奇異,敘事方式別具一格。
2、關于先鋒派小說
所謂先鋒實驗小說,是指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繼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和尋根文學思潮之后,興起的一種具有現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學思潮,代表作家有馬原、蘇童、格非、孫甘露、余華、北村等。他們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學寫實的風格,放棄傳統(tǒng)的真實觀,大膽吸取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嘗試新的小說表現形式,重視敘述方式與語言的創(chuàng)新,為中國當代小說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當代先鋒實驗作家余華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內容與形式等方面鮮明地體現了先鋒小說的一些特點。
3、基本情節(jié)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十八歲的少年,在父親的鼓勵下,他獨自出門,走向未知的世界。一路上,他興致勃勃,走了一天都不覺得疲倦。他沒有找到旅店,但終于搭上了一輛汽車,汽車卻在半路上拋錨了。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路人一起哄搶蘋果,蘋果的主人——汽車司機卻無動于衷,見義勇為的他卻被打得頭破血流……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關于文章的象征意義。
小說中事件的敘述有著寫實與象征的雙重意味。一方面,主人公確實獨自行走在大路上,一路上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尋找旅店、搭車、蘋果被搶、被揍乃至被拋棄……這些情節(jié)都具有真實的質感和內在的邏輯性、合理性,讓人信服;然而另一方面,它們又充滿象征意味,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不像一般的現實主義小說中的描寫那樣直白與簡單。初出茅廬的他是懷著蓬勃的朝氣和探索世界的熱烈情懷踏上人生征途的。然而,現實卻給他當頭一棒,粉碎了他不切實際的幻想。特別是蘋果事件,更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誕、不合理和強盜邏輯,它讓這個懷著純真的理想與強烈的正義感的青年感到迷茫,感到無助,感受到了世界的荒唐和現實的殘酷。這種經歷,也許是每一個懷著理想主義的夢想“出門遠行”的青年或早或晚都會有的境遇。文中尋找旅店的過程,也同樣充滿了象征意味。“我”一路上不停地尋找旅店,然而卻始終沒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車里暫且安身。人的一生不也就是這樣永遠處于漂泊之中嗎?理想的“旅店”,安定的歸宿,溫暖的港灣,也許并不存在。小說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真實而深刻地寫出了這樣一種成長的煩惱與痛苦,這樣一種人生的無奈與殘酷。當然,“我”并沒有因此而喪失希望。小說的最后,寫“我”躺在座椅上,感到汽車的心窩還是健全的.,暖和的,“我”自己的心窩也是暖和的。能夠正確面對現實,面對人生的挫折與苦難,也許就是“我”十八歲出門遠行最大的收獲吧。
2、注重個人感覺的描繪,用詞生動獨特,形象而富有韻味的語言特點。
小說的語言也非常有特點。作者在敘述和描寫的時候,注重的不是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而是它們在自己心中的感覺。作者認為,現實主義小說所崇尚的真實其實并不存在,主張任何外界信息只有在被整合進人的感覺時才有意義。在本文中,作者反復敘述的就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細膩的個人感覺充滿了整個小說文本。像“柏油馬路起伏不定,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就寫出了高低起伏的馬路給我的主觀感覺。“旅店就這樣重又來到了我腦中,并且逐漸膨脹,不一會便把我的腦袋塞滿了。我的腦袋沒有了,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句子略帶夸張,但卻真切而強烈地表達出了“我”此時此刻對旅店的渴望。像這類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另外,小說的敘事語言有刻意噦嗦、拖沓的一面,看似表現了生活本身的一種“自然狀態(tài)”,實則揭示出“十八歲出門遠行”的種種無奈,用意頗深。
3、【提問】怎樣理解小說最后父親打發(fā)“我”出遠門這一情節(jié)?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對“我”遠行故事的敘述是從途中開始的,而到了小說的最后,才寫到“我”在父親的叮嚀下離家遠行。這在情節(jié)上剛好形成一種回環(huán),小說的終點回到故事的起點。這種旅行的路線是環(huán)狀的。其實,人生的旅途不也正是這樣回環(huán)往復嗎?這種描寫,不僅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表達了作者對世界的一種看法。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5
設計理念
編入高中新教材的余華的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極不合情理,而語言新奇獨特、別具一格。教學時應首先讓學生對余華及先鋒小說的特點有一個初步了解,為后面理解小說主旨做好鋪墊。其次應注重閱讀文本,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荒誕情節(jié)背后隱含的寓意,把握小說人物的情感變化,體會新奇獨特的語言給小說帶來的很強的可讀性,以及這種獨特的修辭方式在表達內容上的作用。再次要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認識,滲透健康快樂的生活態(tài)度和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切入點
小說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與傳統(tǒng)小說明顯不同,這為教學時從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可能:
1.從關鍵詞“旅店”切入。“旅店”一詞在小說中共出現19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斷重復要尋找“旅店”,最后發(fā)現“旅店”竟是那遍體鱗傷的“汽車”,小說中的人、事、情幾乎都與“旅店”(汽車)有關,可以“旅店”為輻射源生發(fā)聯(lián)想,引出討論、探究的話題。
2.從關鍵句切入。類似“我還沒走進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說中出現了5次,結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和它們遙相呼應,這句話為什么不斷出現?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通過這一問題的探究,帶動對全篇的理解。
3.從情節(jié)切入。這篇小說中有哪些荒誕的情節(jié)?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4.從情緒切入。主人公在尋找旅店的過程中,情緒的不斷變化,構成了小說的一條線索,情緒是怎樣變化的?通過回答該問題,牽引情節(jié),體味主旨。
教學時要關注小說的兩條線索:
一、“我”自始至終在尋找“旅店”;
二、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的情緒在不斷變化。
設計時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整體感知入手,找好切入點,然后深入體味,總結提升,最后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了解相關資料,相互交流
(為理解課文做相關知識準備,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
余華,浙江海鹽人。19xx年開始發(fā)表小說,是中國內地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受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荒誕小說的影響。《十八歲出門遠行》是其成名作,顯示出了一種與傳統(tǒng)小說不同的現代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zhàn)栗》。其中《活著》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其作品中純凈細密的敘述,打破了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起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tǒng),并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的獨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實的文本世界。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18歲,陽光燦爛的日子,剛剛走出了夢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動的你多么想探尋一下更為遙遠的世界!可是,當你真的走出去之后,外面的世界會像你想像的那樣嗎?《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了一個18歲孩子初次出門遠行的故事,或許對你認識這個世界有些啟發(fā)。
2.速讀課文,然后回答:小說主要講了什么事情?涉及了哪些人物?
(初步感知,對小說有一個大體了解。)
明確:小說描述了一個18歲孩子初次出門遠行所經歷的一些奇怪的生活片段;小說主要寫“我”“司機”“搶劫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三、研習新課,討論探究
1.小說中的“我”一直在尋找什么?尋找的過程及結果怎樣?
(從關鍵詞“旅店”切入,涉及全篇。)
明確:“我”第一次出遠門,需要“旅店”,但沒有人告訴“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黃昏來臨的時候,“我”感到了自己無所依靠,于是“我”拼命地到處尋找“旅店”。沒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車,暫時的舒服讓“我”滿足。不幸的是汽車拋錨了。為了維護正義,“我”付出了遍體鱗傷、無限痛苦的代價。“我”最終尋找到了“旅店”———被搶劫的傷痕累累的“汽車”。
2.尋找“旅店”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
(閱讀文本,了解、體味情節(jié)。)
明確:司機態(tài)度突然轉變,“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來”,而且還要“我”在車正開著時去車廂取蘋果;當我問他去哪里時,他說“開過去看吧”,“我”旅行時沒有目的,司機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車跑著就行;汽車拋錨時,司機竟能在旁邊“認真”地做起了廣播體操;有人搶劫車上蘋果,他竟無動于衷,只對“我”被打破的鼻子感興趣;最后司機參加到搶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搶走了。
3.這些荒誕情節(jié)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閱讀文本,從字里行間體味句外之意。)
討論歸納:荒誕的情節(jié)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題。“我”與搶劫者和司機的沖突,代表了“我”與成人世界的沖突,更是“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荒誕的情節(jié)顯示了荒誕社會中荒誕的生活。
4.“旅店”在小說中有什么象征意義?
(在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的獨特理解,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討論歸納:“旅店”是漂泊的靈魂的棲息地,是一處暫時或長久的寄托地。當“我”躺在汽車里感到一絲溫暖,并說“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時,“旅店”被賦予了“我”心底的一點希望、一份力量,小說在凄婉的傷感中顯示了一點亮色。
5.在尋找“旅店”的過程中,主人公的情緒有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
討論歸納:“我”的情緒一直在變化———“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我”的情緒變化來自客觀世界的不可捉摸,想像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相差甚遠。
四、總結提升
(由局部到整體,深層把握。)
小說通過描述一個18歲男孩初次出門遠行的經歷,反映了孩子世界與成人世界的矛盾沖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對現實世界的困惑、恐懼。它提醒讀者,人生是復雜多變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與挫折,同時也會有諸多收獲。
五、講述個人初次遠行的經歷或成長中的煩惱,探討面對成長中的挫折、困惑,該怎樣調控好自己的心態(tài),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深化情感體驗。)
六、拓展作業(yè)
(將閱讀延伸到課外,讀寫緊密結合。)
1.課后閱讀卡夫卡荒誕小說《變形記》,比較一下與余華小說的異同。
2.寫下你初次出門遠行的經歷和感受,以及從本文中受到的啟示。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梳理小說荒誕離奇的情節(jié),理解情節(jié)背后的深層含義。
分析小說中 “我” 的形象,探討成長的主題。
體會小說獨特的敘述方式與語言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小說荒誕情節(jié)與現實的聯(lián)系,理解 “我” 在旅途中的成長蛻變。
難點:領會小說以荒誕手法揭示社會現實和成長困惑的寫作意圖。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問題引導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展示一些年輕人離家遠行的圖片,提問學生對 “十八歲出門遠行” 的理解與期待,引出課文。
作者及背景介紹(3 分鐘):簡要介紹余華及其先鋒派小說的特點,點明本文創(chuàng)作背景。
情節(jié)梳理(15 分鐘):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梳理 “我” 出門遠行的經過,如搭車、遭遇司機、車子被搶等情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情節(jié)的荒誕之處。
人物分析(15 分鐘):分組討論 “我” 在旅途中的言行和心理變化,分析 “我” 的性格特點及成長軌跡,每組派代表發(fā)言。
主題探討(10 分鐘):結合情節(jié)和人物,思考小說所表達的成長主題,理解成長中的'挫折、困惑與收獲。
寫作特色分析(7 分鐘):分析小說荒誕的情節(jié)設置、獨特的敘述視角和簡潔直白的語言,體會其藝術效果。
課堂小結(3 分鐘):總結小說的主要內容、主題和寫作特色。
作業(yè)布置(2 分鐘):讓學生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對成長的理解,模仿小說的荒誕手法,融入一個小情節(jié)。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通過細節(jié)分析小說人物情感與思想的能力。
深入理解小說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及意義。
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汲取對生活和成長的感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小說中的象征元素,如 “紅色背包”“汽車” 等的象征意義。
難點:理解象征手法如何服務于小說主題,以及對成長的'隱喻。
三、教學方法
文本細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播放一段關于青春成長的音樂視頻,引發(fā)學生對成長經歷的回憶,導入新課。
文本初讀(10 分鐘):學生默讀課文,標注出印象深刻的細節(jié),思考這些細節(jié)所傳達的情感。
細節(jié)分析(15 分鐘):選取如 “我” 與司機的對話、車子被破壞時 “我” 的反應等細節(jié),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人物情感。
象征手法探究(15 分鐘):分組討論小說中象征物的象征意義,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和生活經驗理解。
主題升華(10 分鐘):從象征意義出發(fā),進一步探討小說對成長的詮釋,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成長感悟。
寫作訓練(5 分鐘):給出一個生活場景,讓學生運用象征手法進行片段寫作。
課堂總結(3 分鐘):回顧本節(jié)課重點,強調象征手法在小說中的作用。
作業(yè)布置(2 分鐘):閱讀余華的其他作品,對比分析其寫作風格的異同。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理解小說中荒誕與現實的交織關系。
提高學生對先鋒派小說藝術特色的鑒賞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對小說中的現象進行思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剖析小說中荒誕情節(jié)所反映的現實問題,理解先鋒派小說的特點。
難點:從哲學角度思考小說所蘊含的對世界和人生的認知。
三、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法、問題驅動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展示一幅荒誕派繪畫作品,讓學生談談感受,引入小說荒誕風格的探討。
荒誕情節(jié)分析(15 分鐘):找出小說中最荒誕的情節(jié),如 “蘋果被搶,司機卻大笑”,分析其荒誕性及背后的現實映射。
與傳統(tǒng)小說比較(10 分鐘):對比《十八歲出門遠行》與傳統(tǒng)小說在情節(jié)、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不同,總結先鋒派小說特點。
哲學思考(15 分鐘):提出問題,如 “小說中荒誕背后體現了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引導學生從哲學角度思考。
拓展延伸(7 分鐘):介紹其他先鋒派作家作品,拓寬學生文學視野。
課堂討論(5 分鐘):組織學生討論小說對自己的`啟示,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荒誕。
課堂總結(2 分鐘):總結小說的藝術價值和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
作業(yè)布置(1 分鐘):寫一篇文學評論,評價《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荒誕藝術。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訓練學生通過小說語言品味作者情感的能力。
深入解讀小說中的矛盾沖突,理解其對主題的強化作用。
引導學生將小說中的成長經驗與自身實際相結合。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小說簡潔而富有張力的語言,理解矛盾沖突的內涵。
難點:從語言和沖突中挖掘小說深層的.情感和成長主題。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批注閱讀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講述一個自己或他人的成長小故事,引發(fā)學生興趣,導入課文。
朗讀感知(10 分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節(jié)奏和情感。
語言品味(15 分鐘):讓學生對文中語言進行批注,分析用詞、句式等,體會作者情感。
矛盾沖突分析(15 分鐘):找出小說中的矛盾沖突,如 “我” 與世界的沖突,通過角色扮演展現沖突場景,深入理解。
成長主題探討(10 分鐘):結合語言和沖突,探討小說所表達的成長主題,學生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
課堂總結(3 分鐘):總結語言、沖突與主題的關系。
作業(yè)布置(2 分鐘):寫一篇成長日記,記錄自己一次面對沖突的經歷及感悟。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對小說多元主題的解讀能力。
引導學生從文化角度分析小說,理解其時代意義。
提高學生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挖掘小說中不同層面的主題,理解文化因素對小說的影響。
難點:從文化視角對小說進行創(chuàng)新性解讀,形成獨特見解。
三、教學方法
文獻研究法、小組頭腦風暴法、創(chuàng)意寫作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展示 20 世紀 80 年代的社會文化圖片,介紹當時的文化背景,引入小說學習。
主題初探(10 分鐘):學生自主閱讀,初步概括小說主題,教師引導從不同角度思考。
文化因素分析(15 分鐘):分組查閱資料,分析當時文化思潮對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探討小說中的文化元素。
多元主題解讀(15 分鐘):小組討論小說的.多元主題,如成長、社會變革、人性等,每組展示解讀成果。
創(chuàng)意寫作(10 分鐘):根據對小說的理解,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如改寫結局或續(xù)寫故事。
課堂總結(3 分鐘):總結小說的多元主題和文化價值。
作業(yè)布置(2 分鐘):以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文化解讀” 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
【課文《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07-25
《十八歲出門遠行》教案11-03
《十八歲出門遠行》個人感想08-07
十八歲出門遠行閱讀練習及答案08-02
《遠行什么》教學設計06-16
《遠行靠什么》的教學設計09-19
《遠行靠什么》教學設計11-07
《遠行靠什么》教學設計10-25
《遠行靠什么》課文原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