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秭歸縣茅坪初中 吳云
一、教學本質是交往,語文教學是以語言文字為介質的交往
社會學告訴我們,人類為完成自身精神、肉體上的延續,必須把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的這一過程,即為人的社會化進程,人的社會化進程是由教育來完成的,教育的直接目的便是把人從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進行有組織的教學是發揮教育功能的最基本的方式。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
我們知道,人類生活在一個以語言文字為重要交際工具的社會里,在這個社會里,人做為單個的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而存在,其借助語言文字與別的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進行交流,完成信息的傳遞、感情的交流等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環節。
《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把語文學科性質界定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性質界定,是在長期實踐探索中,語文課程自我認識的一次飛躍。肯定語文的人文性符合語文課程的實際。語文本身是一種文化;作為課程主要資源的教科書以文選方式呈現,選文從不同側面,運用不同方式反映人類生活,內容豐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單純地展示“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定義用“交際”一詞為“工具”定性。交際的工具只能在交際過程中掌握,語文學習必須強調交際參與者的主體介入,強調教學中的互動交流。語文作為交際工具,又是帶有強烈主體色彩的、靈動的、有悟性特征的媒體,對掌握和使用這一工具的人,具有發展和調適功能。
由于交際與生存的需要,我們每個人均處于由語文信息構成的語文交際圈里。語文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語文學習與運用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語文教學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單個的交際主體是單個的語言活動中心,多個語言活動中心圍繞一個或多個中心話題進行交際,構成語文交際圈。語言通過交流而存在,交際主體通過交流學會使用語言;交際主體在一定語境中學習、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際,不斷增強自身對語文的感悟能力,以此培養語文素養,獲得恰到好處的語文知識,這是語文交際圈的基本特征。
處于語文交際圈里的教師與學生以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的雙重身份存在,交際主體借助語言文字進行交際,完成語文教學,所以,語文教學應是教師與學生基于語言文字使用上的平等,教學應在師生平等交往的過程中進行。教師以個體而存在,學生也以個體參與到教學中去,同為個體的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應是平等的,他們都以語言文字為交際介質,所以,均為語言活動中心。他們自已決定選擇什么人做為自己的交際對象,自己決定運用那些字詞組成句,完成交際,所以,他們又是交際主體。做為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的教師與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借助語言文字進行交際,交際的開始直至結束便是整個教學過程。所以,語文教學是以語言文字為重要交際工具、多個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共同參與的交往。
二、語文交際圈里的教學應以尊重師生的主體性為前提
語文有自身的規律,語言運用有種種方法,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把多個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放在同一個環境里,通過語用過程實現交往,達到增強語感、獲得語文知識、形成并發展語文素養的教學。
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學會生存一書中說“每個學習者的確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人,他有他自己的歷史,這個歷史是不能和任何別人的歷史相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被一個由許多因素組成的復合體所決定。”不同的學習者有不同的個性,教師也是一個有著自己個性的主體,每個學生、教師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的獨特感受,來到語文交際圈里進行交往。這種交往,如同圍繞某一個話題而展開的聚會。加拿大學者史密斯說“教學乃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這個聚會里,教師與學生都是各自的主體,他們有權決定自己的一切,尤其是學生自己有權決定與那些人在一起交往,有權決定自己是否對這一話題感興趣,是否接納別人的加入,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交往方式。在這個聚會里,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自由的、可選擇的、可自行支配的,他們的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經驗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們之間是一種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的關系。這與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就要承認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的開掘。
尊重教師的主體性就要重新審視教師職能,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如何做?《標準》也指出,“教師要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從文化知識的傳授者、知識學習的權威、課程教材的執行者和教育教學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未來生活的設計者、知識體系的建構者、課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際關系的藝術家,成為交往中的另一主體,擔當好“平等中的首席”這一角色。
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種交往,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交往意味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式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語文教學,更應充分體現這一特點。
課堂語文教學是以語文資源為載體的教學,有明顯的“借書育人”特點。教材的基本構成單位是課文,課文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語用的結晶,凝聚著寫作者的文思和情結,涵蓋著語文知識和技能,決不只是語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簡單堆砌,它不僅貫穿著寫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傾向,作者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和語用經驗也高度優化于其中。基于課文的語文教學只能在由作者背景、文章所展現的環境、學生、教師資源等構成的特定的環境中才能進行。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做為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圍繞某個話題或某篇課文展開教學,共同占有學習資源,互為資源,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語用經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基于語言文字的交往廣泛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所以語文教學也不能僅拘泥于課堂教學和學校語文活動,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要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在以互動性和互惠性為基本特征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同課文之間,真正實現了平等地對話、坦誠地交往:第一,所有的課文內容不是必須遵從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把它當作需要修改或創造的東西來對待。教學努力將課文“還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讓學生置身于語用狀態中,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走進教材,探究寫作者的語用經驗,然后,讓學生帶著寫作者的語用經驗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以運用,把作者的語用經驗轉化成自己的經驗,實現對課文內容的修改或創造。第二,教師不是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向學生講解,學生只能重復教師的具有絕對權威性的內容。相反,教師是以一個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的身份參與到學生中去,同多個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就某一話題(多數表現為圍繞課文文本的話題)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在與語文資源、多個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實現語用體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和語文素養的共同提高。
綜上所述,在語文交際圈里,教師與學生做為單個的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而存在,人人是交際聚會里的活動家,交往活動的開始直到結束即是語文教學的過程。在這種交往里,尊重雙方的主體性是平等交往的前提;在平等交往中,教師與學生通過平等對話,實現語用經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語文素養的共同提高。 作者郵箱: wuyun_0320@sohu.com
[論語文交際圈中的師生關系(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5.高中的辯論賽策劃書
10.有關初中的語文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