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一個漂泊的靈魂 現代文閱讀練習及答案

發布時間:2016-10-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1936年11月19日,蕭紅在給蕭軍的信里寫:“窗上灑滿著白月的當兒,我愿意關了燈,坐下來沉默一些時候,就在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鐘似的來到我的心上:‘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它是那么自由’”

那個時候,蕭紅身在日本,正試圖用出走來逃離與蕭軍的情感困局,同時也想給自己找一個安靜的寫作空間。漂泊了那么久,她將寫作奉為宗教,在導師魯迅的提攜下自由地創作,終于可以停下來感嘆一句:“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閑,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里過的。”

僅僅是在籠子里的平安,她也是又愛又怕的。寫信的一個月前,魯迅逝世了,震驚和悲慟過后,蕭紅好像隱隱找到了一種悲痛化出來的力量,這是她微小的堅強。事實上,這平安確實是短暫的,不久后,蕭紅就不得不提前回國,踏上了更加顛沛流離的悲劇之路。如今去回望蕭紅對“黃金時代”的感嘆,實在是飽含凄涼的。

文學與人生,是蕭紅的兩條交叉線。這兩重世界曾經合二為一,但最終漸行漸遠、無法彌合:她在文學中找到了個人價值和心靈自由,像“大鵬金翅鳥一樣飛翔”,而在人生際遇上則顛沛流離,終于“跌入奴隸的死所”。在她身后,作為一個 作家,一個有著女性和窮人雙重視角的女作家,蕭紅是游離于主流文學而被長期忽略的。而作為一個女人,她與不同男人之間漂泊的感情經歷為人長久窺視。

  漂泊將近百年過后,蕭紅才在中國文學史上找到自己應有的地位。除了她小說般戲劇性的愛情,還不可忽視她深處的大時代背景。動蕩的時代,匱乏的物質反而造就了那個時代精神的亢奮和對信仰的執著,也造就了一個群體性文學上的 “黃金時代”,而蕭紅作為其中一個女性個體,她追求的是不同尋常的道路。

  蕭紅的一生都在漂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男人到另一個男人。如果從她1933年逃婚出走故鄉呼蘭算起,到她1942年客死香港為止,短短幾年間,她的軌跡遍布各地,從北國到粵港,從西北到日本。她原本可以停下來,但她依然選擇了漂泊。我們輾轉走訪這些站點,不禁感佩蕭紅在短短幾年的顛沛流離中的高產,她留下100多萬字的作品,其中包括兩部詩性悲劇《生死場》和《呼蘭河傳》、一部諷刺喜劇《馬伯樂》,這在和平年代尚且不易,何況是戰亂年代了。

蕭紅出生于辛亥革命爆發的1911年,死于抗戰烽火中的1942年,正值一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放在大時代背景下去觀察蕭紅,她在當時的女性群體,甚至是女作家群體中也是觸目的。作為女性,蕭紅自己也說:“這是一個盛產娜拉的時代。”在“五四”后的一代作家中,蕭紅因襲的負擔最小,也因此形成極具個人特色的自由風格。如果說一開始的娜拉式的逃婚離家還是被動的,后來離開蕭軍、選擇端木并與之南下香港,更是在愛情和民族雙重危機下的主動選擇。她的漂泊似乎也從被動的行為轉為一種主動的習慣。尤其在當時主流文化陣營紛紛奔赴延安的時代洪流中,蕭紅公開提出“作家不屬于某個階級,作家是屬于人類的”,她選擇了自由寫作,家國想象中的“左翼女作家”標簽因此對她并不適宜。蕭紅研究開創者、漢學家葛浩文評價:“蕭紅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并不是一種理想化的、充滿愛國熱情的浪漫的戰爭圖景,而是它對日常生活中真實的人們身上產生的孤獨的、極端的個人化的影響。從此蕭紅長期游離于主流文學視野之外。”

蕭紅曾對好友聶紺弩說:“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要掉下來。”現實中,她的確為這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再選擇,在兵荒馬亂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至今仍備受爭議,這怎么是黃金時代呢?許鞍華在電影《黃金時代》里借蕭紅之口回答:“我不能選擇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選擇怎么愛怎么活,這就是我的黃金時代。”這樣來看,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黃金時代。

(選自《三聯生活周刊》,有刪改)

相關鏈接

蕭紅和蕭軍雖然都被列為左翼作家,但實際上至少蕭紅沒有那種明顯的紅色熱情,且對政治十分冷漠。后來舒群曾勸她去延安,被她拒絕了,唯一的理由是她害怕再過斗爭的生活,她需要安慰,需要家庭,需要溫暖,她不知道往哪一個方向找,最后她找到了端木蕻良。她一旦告別了斗爭,就告別了那個時代,因此她的黃金時代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味道。

(摘自李菁《蕭紅:逃不出的命運》)

“百度百科”相關注釋: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瑩,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

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蕭軍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其命運并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并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1月22日,蕭紅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去世于香港。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身在日本的蕭紅因為擺脫了和蕭軍之間的感情糾葛得以平靜地投入自由的創作空間中,所以她深感這是她的黃金時代。

B.魯迅的逝世讓蕭紅很悲傷,但也帶給她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她選擇離開日本回國,再次踏上漂泊流離的道路。

C.蕭紅在生活和創作上的際遇有過交集但又不同,她在創作上找到了個人價值和精神自由,迎來巨大的豐收,但在生活中飽受磨難,付出了巨大代價。

D.蕭紅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動選擇,她一直以自己的意志來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獲得精神的自由是她選擇這種人生道路的思想根源。

E.蕭紅出于對顛沛流離的生活的恐懼和對平靜生活的向往即她害怕再過斗爭的生活,拒絕去延安,這正是她的黃金時代與那個大時代不一樣的地方。

(2)文章兩處劃線句中的所說的蕭紅的“黃金時代”表現在哪里?(6分)

(3)題目中的“漂泊”有哪些含義?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6分)

(4)文章第一段蕭紅說:“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它是那么自由。”接下來,第二段又說:“這真是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里過的。”這兩者之間有矛盾嗎?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看法。(8分)

試題解析:(1)A擺脫了和蕭軍之間的感情糾葛得以平靜地投入自由的創作空間中,此句錯原文是在導師魯迅的提攜下自由地創作。B促使她選擇離開日本回國,此句錯誤, 原文是這平安確實是短暫的,不久后,蕭紅就不得不提前回國,踏上了更加顛沛流離的悲劇之路,她的回國并不是魯迅的逝世促使的。E蕭紅出于對顛沛流離的生活的恐懼和對平靜生活的向往即她害怕再過斗爭的生活,拒絕去延安, 此句錯誤,蕭紅出于對顛沛流離的生活的恐懼和對平靜生活,于文無據。

(2)從本文記敘的內容來看,主要記敘的了他的創作,物質生活,婚姻生活,性格心靈,所以就要從這幾個方面,找他自由的體現。從本文記敘的內容來看,主要記敘的了他的創作,物質生活,婚姻生活,性格心靈,所以就要從這幾個方面,找他自由的體現。

(3)從本文記敘的內容來看,主要記敘的了他的創作,物質生活,婚姻生活,性格心靈,所以就要從這幾個方面,找他自由的體現。

(4) 觀點是矛盾或不矛盾明確之后,要先分別從“自由”和“籠子”或者兩個詞語所在的語境加以解讀,然后聯系全文進行分析, 之后再從兩句話或者兩個詞語之間的關系的角度分析, 文本分析之后,要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

答案:

(1)CE

(2)①蕭紅生活在風起云涌的時代,因襲的負擔小,極易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自由風格;②蕭紅得到魯迅這樣的大師的幫助與提攜,可以自由平靜地創作,經濟也不緊迫;③物資匱乏,但精神亢奮,執著于信仰,置身文學創作的“黃金時代”而又選擇了非同一般的人生道路。(3)①生活的漂泊:從逃婚開始到去世,短短幾年間輾轉各地,加上戰火紛飛,居無定所,生活困窘。②心靈(感情)的漂泊:與不同男人之間的感情長期處于漂泊狀態。③創作的漂泊:選擇“無階級”的自由寫作觀念,長期游離于文學視野之外。(4)示例:不矛盾。①“自由”是指蕭紅逃離了家族對她生活的限制和愛情對她心靈的束縛,她可以自由地寫作。②“情對她心靈的束縛,她可以自由地寫作。②“籠子”是指這樣的自由是有代價的,是短暫的,她需要忍受愛人離去的孤獨、導師逝去的悲傷。③二者在蕭紅身上是相輔相成的,她選擇心靈的自由,就需要忍受漂泊的凄苦和失去愛情的孤獨;而她的人生價值也正體現在勇于沖破牢籠而去追求生命的自由。④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生活的時代,也不能選擇怎么生怎么死,但無論生逢亂世還是盛世,我們都要勇敢地選擇怎么愛怎么活,這樣我們就會迎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br>

[蕭紅:一個漂泊的靈魂 現代文閱讀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

1.關于社戲的現代文閱讀練習及答案

2.看靈魂閱讀答案

3.《高貴的靈魂》閱讀答案

4.花狗閱讀理解蕭紅答案

5.語文現代文閱讀練習《彼岸》及參考答案

6.小樹的靈魂閱讀理解練習及答案

7.上海高考現代文閱讀練習

8.閱讀給力現代文答案

9.《西風胡楊》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10.《風箏》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色偷偷8888欧美精品久久 | 一本久久sm热国产斤 | 欧美亚洲精品免费 | 婷婷精品人人爱视频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久试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