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語文課程測試評價新理念(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7-11-2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如何實現語文課程測試評價新理念

近日在全市初中語文骨干教師培訓班上,有教師談到他們學校正在實施的新課程標準教學情況,說是“平時課堂上熱熱鬧鬧,考試起來非常不好;期中、期末考試,都要送5-10分給學生。”他們的這種做法固然有其原因,但從他們的說法和做法中不難發現,他們仍然把考試與評價等同,將考試與測驗作為評價學生語文學習成效的唯一手段,過分強調學生的學業成績在評價中的作用。新的語文課程將于今年秋季在全市范圍實施,他們的這種做法,這種說法,值得大家的思考。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不但包括課堂教學理念的轉變,也包括考試評價理念的轉變。《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根據現代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現代語文教學評價,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加德納在其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中將人的智能分為八類,即:語言智能、邏輯和數學智能、音樂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這說明每一個體都同時擁有這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但各人在諸智能方面絕不是平衡發展的,必定有其優勢與劣勢。這對于我們的評價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們所進行的語文教學評價改革不僅關注學生怎樣獲得知識,更加關注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形成、提高,而且關注學生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和認識能力、自學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調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具有準確的判斷力和敏銳的捕捉力,善于發現學生的優勢與劣勢,依據評價標準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為促進學生的進步提供依據。評價時,應側重對學生以下幾方面因素進行考核:1.語文學科基礎知識及技能;2.學習過程中運用的方法和創新能力;3.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4.與他人交流、合作時所具有的團隊精神和責任感;5.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狀況。

語文課程評價改革不是取消考試,而是把考試作為評價學生語文素養的手段之一。只不過不要以“分數”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不要以“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考試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通過考試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習慣,關注學生的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生命意義。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努力改進語文課程測試評價思路,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這是新課程改革與評價歷史背景下每一位教師肩負的責任。

測試評價應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所謂整體性和綜合性,從內容上看,應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含習作、寫話)、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從評價領域看,不能僅局限于知識與能力,還要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全面評價,即必須對課程中提出的三個維度的目標進行全面評價。在評價中,既要對學習的結果進行描述與判斷,又要對學生產生這一結果的各種因素和動態過程進行描述和判斷;既要看到學生智力發展的一面,也要看到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態度、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著眼于對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綜合評價,使課內語文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自然引導師生把注意力由單純注重書面表達及閱讀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扭轉一部分人在語文學習上考什么就學什么,不考就不學的不良傾向。教師更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培養,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方法及途徑。減輕考試壓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引導到注重日常積累,注重平時努力的正確軌道上來。

還要重視考查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有關學習方法及策略的形成過程。影響學生成長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兩點:一是興趣;二是有關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這對形成自學能力乃至終身學習的行為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收集、感受、理解、評價和表達的能力,這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所學知識應強調在新的情景中的應用,讓學生在回憶、理解、感悟、運用等多種心智活動的過程中完成練習,避免知識的平面搬移,充分發揮整合作用。

平時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運用以下一些具體辦法:

(一)將知識、技能的測評與學習態度的考核結合。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態度等都以分數記入考核成績中。如:每篇課文學習完畢,都安排一個環節讓學生自發討論,談學習體會和感受,做到一課一得。采用搶答記分方式,根據所談內容、認識的程度、態度表現做出評價給予獎勵記分,對那些課堂不認真思考,不積極參與討論,發言不主動的同學,則采取點將必答方式,答對答好給予記分,但無獎勵分,答錯、不答扣學習態度分。

(二)教師測評與學生自我測評結合。課堂除采用教師提問,學生搶答必答記分方式外,還采取學生自學、討論、對問對答記分,或將學生所寫文章、做的練習匯集,讓學生分組進行評等并記分。如:在學完小說單元之后,讓學生先分組進行人物形象的口頭分析,后各組推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同學中進行分析演講,各組根據同學的演講進行討論、評價,并給予記分,再綜合各組所得總分,以此作為該組全體同學的得分,并記入他們的考核成績中。

(三)課內測評與課外考核結合。除對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測評、考核之外,在課外開展各種活動,根據學生活動中的表現、態度及活動內容、效果作記分記錄。如在同學中開展人人動手辦專題手抄報,進行各種演講比賽、百科知識競賽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有成績入冊。

(四)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有效的語文教學效果的測量和評價,絕不能僅僅限于取得考試數據,應當把定量與定性的測評結合起來。語文教學的測量和評定還可以采用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的方法。特別是筆試與口試的結合,有助于促進平時語文課程的聽說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進程。

如果只用一種工具來度量所有的課堂教學,恐怕是不行的。道理很簡單:量長度,需要用尺;稱重量,需要用秤;量液體,需要使用量筒,測量不同的物體狀態,需要有不同的評量工具。就語文課堂教學來說,評價閱讀課的工具同樣用來評價作文課或活動課,可能就不好用。

根據以上具體方法,我們可以這樣來構想對每位學生學期成績作出評價。學期成績由期末、期中、單元測驗、作文、生活隨筆、口語交際練習、課外閱讀等成績構成。期末占30%,期中占20%,單元測驗占12%,七次大作文占14%,生活隨筆占8%,口語交際練習占8%,課外閱讀占8%,另外有獎懲成績。如作業一貫認真、按時完成,課堂上一貫積極思考、回答問題的;積極參加語文競賽活動并取得成績的;對語文教學提出較好建議的,均可獲得浮動獎勵分。

有人說語文考試是制約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瓶頸”,如果考試評價的理念不能得到轉變,新的理念不能形成,最后“課堂上熱熱鬧鬧”的情景也可能消失。

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語文課程評價要落實當前評價改革的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與教師成長的重要作用,因而在功能、主體、內容、方法、時間點選取、結果反饋等諸多方面都會發生許多深刻的變革。教師必須澄清認識,更新觀念,并積極參與到相關的實踐探索之中,在課程改革和評價改革中逐步完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2] 巢宗祺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3] 倪文錦 《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4] 韓雪屏 《語文教育的心理學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5] 徐麗君 《將測評考核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學語文教學》1997年11期

[6] 戴鳳春 《用結構計分法評定語文成績的嘗試》《中學語文教學》1998年2期

[如何實現語文課程測試評價新理念(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語文課程《狼》的課件

2.語文課程教學小論文

3.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4.音樂教師轉正自我評價

5.實習報告指導教師評價

6.教師的跟崗自我評價

7.教師黨員在校的自我評價

8.教師的自我評價例文

9.新理念的學習計劃

10.初中心理健康說課稿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在线视频中文有码 | 中文字幕无线在线视频观看 | 日本特级黄免费网站 | 日本一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国内自拍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