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少”與“多”
河北省武強縣街關中學馬勇欽053311
一、教師的講解要“少” 學生的參與要“多”
語文課堂,教師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振振有詞地講,學生只能是當聽眾,這是錯誤的作法。學生是有思想的、有思維的、有情感的、能動發展的人。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進行的雙邊活動,也就是說教學過程師生的互動,多向交流的開放教育形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自學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去,并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中去感知、去探索、去掌握、去創造。教師的講解應是言簡意賅、提綱挈領,說到關鍵點、扣到緊要處,瞄準重點和難點,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達到掌握語言、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
二、教師奉獻真理要“少” 指導學生探索要“多”
有位名人說過:“一個劣質的教師只會奉獻給學生真理,一個優質的教師是指導學生如何發現真理。”在講解問題時,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得到答案的過程上。尤其是學習語文,知識范圍十分寬廣,“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現實社會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真理,語文學習上有無數個答案,奉獻的清嗎?學生記得住嗎?
三、 直線講解要“少” 指導學生發散思維要“多”
語文的學習形象思維較多,邏輯思維較少。形象思維具備多元化,“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風弄林葉,態無一同;月當流波,影有萬變。”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深或淺,或對或錯,不管深淺如何,對錯與否,它都是學生經過自己思考的產物,都應予以肯定,然后逐步糾正錯誤答案,教師絕不能用“標準答案”去規范學生的思路。學生不同的思路不論對錯都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靈活發散。
四、 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提示要“少”耐心等待要“多”教師提出某個問題,要等待學生思考分析然后回答,不要急于求成,剛出示問題,學生的思維剛剛啟動,就迫不及待的給予點撥,使學生很快把答案說出來,不用花時間思考,這樣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尤其是點名要學生回答問題時更應用溫和的語氣、和藹的態度、期待的目光對待學生,耐心等待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回答作肯定的鼓勵,即使學生一時答不出或錯答,也不應馬上轉問其他同學,而應循循善誘引導其作答或逐步糾正錯答,這樣既解決了所要解決的問題,又增進了師生的理解、信任、尊重,自然而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會提高,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文能力自然也會提高。
五、 教師程式化的教學要“少”新穎的教學設計要“多”語文教學的每篇課文、每一節課都要給學生以新的知識,不炒冷飯,不枯燥的做作業,不搞程式化教學,不板起面孔干巴巴的說教。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比如:在教學《論雷峰塔的倒掉》時,可采取“破題教學法”,板書課題時故意將原題寫成“記雷峰塔的倒掉”,學生會立即發現并提出,然后強調為“峰”,因“雷峰塔”建在名叫“雷峰”的小山上,“峰”為山峰,所以應是“山”字旁。再解釋“論”和“記”,雖然這兩個字都用于文章的標題,但各自適用的文體不同--“論”多用于議論文,是闡明觀點的;“記”多用于記敘文,是記敘事情的,不能混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可采用逐步提煉、長課文短教法,學生預習課文,寫出故事梗概,教師可以讓學生再進一步提煉,把文章的四部分高度濃縮為四個字“問”“救”“打”“走”;魯提轄的性格也可精煉為“義”“粗”“細”三個字,這樣十幾頁長的課文歸納成了七個字。再如教學《食物從何處來》,可以抓住標題進行擴展分析:什么是食物?本文所說的食物和我們日常所說的食物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課文一開始便給食物下定義?食物到底從何處來?什么是自養?什么是異養?各有什么特點?……這樣教材處理多樣化,學生總有新鮮感,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大有裨益的。
[語文課堂教學的少與多(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3.反邪教的演講稿
5.大學開學的演講稿
6.高中開學的演講稿
7.開學的廣播稿
8.大學的開學演講稿
9.大學開學的廣播稿
10. 走進文學的廣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