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記下閱讀心得,寫下點評,體會作者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
2、揣摩體味文中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提高語言品位能力,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對“故鄉”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一、解題(預習檢查)。
本文題目叫“我心歸去”,作者的心回到哪里去?(明確:中國故鄉)作者寫文章時應該身在何處?(明確:法國圣納塞爾市)
解讀“我心”為什么要“歸去”。
二、體會作者在異國他鄉的感受,交流1-4段的評點。
1、韓少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是80年代“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家,曾獲得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蘭西文藝騎士勛章”。在浪漫的法國,他僅呆了一個月就心歸去了,難道法國沒有中國好。
明確:法國條件很好,“雅靜的別墅”、“兩層樓”、“六間房子四張床三個廁所”、“藍海”、“綠公園”。是物質條件和環境優越。
2、物質條件和環境優越,為什么還要“我心歸去”?在“對話欄”(讀文章時的理解、感受和質疑等)里說“描寫物質環境的優裕,為下文作鋪墊”,咱們要明白做了什么鋪墊,繼續看課文。
明確:作者在法國是感受到了寂寞、孤獨和空虛。描寫物質環境的優越更加突出了作者“冷清”的感受。
3、他是如何來表現這種“冷清”的感受的,請大家找出相關語句并作點評。
“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這個城市不屬于你”
--“移民的日子是能讓人發瘋的”,“我不想移民”。
三、體會作者對親人、故鄉的思念之情,交流5-6段。
1、作者反復渲染自己在法國的孤寂感,除了環境陌生、語言不通等因素外,還有什么原因呢?
明確:“倒不是特別害怕孤寂,而是惦念親人”。親人讓作者不得離開舍棄。
“我坐在柔和的燈霧里,聽窗外的海濤和海鷗的鳴叫,想象母親、妻子、女兒現在熟睡的模樣,隔著萬里守侯她們睡到天明。”這是異端充滿溫情的畫面,與前面的冷清的文字形成強烈的反差。作者在法國的“家”里感到被囚禁的痛苦,只有在有親人的家里才感到塌實和溫馨。“家”不是財富多寡和奢簡的象征,家意味著親情、溫馨和關愛。
2、如果把親人也帶到法國,“心”是不是就不歸去了呢?
明確:不是。因為還有對故鄉的思念,故鄉就只在故鄉,不可以帶到任何地方去。“各種異國的旅游景區都不能像故鄉一樣使我感到親切和激動。”“使你熱淚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鄉的小徑,故鄉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著銀色的光澤,一只小羊還未歸家,或者一只犁頭還插在地邊等候明天。”真是“誰不說俺家鄉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
四、探討文化概念上的“故鄉”的內涵,交流7-9段。
1、故鄉與其他生活的地方究竟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嗎,作者是如何認識這問題的?從文中找出關鍵句并解釋其內涵。
1)“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故鄉有我們成長的酸甜苦辣,那是我們人生的記憶。
2)“故鄉比任何旅游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含著悲傷。”悲傷來自美麗的逝去。
3)“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付出過會引發價值的物質與精神的創造。
4)“只有艱辛付出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鄉’的情懷。”只有奮斗過才真正留下生命的印記,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5)“沒有故鄉的人身后一無所有。”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宿和寄托。擁有故鄉的人才擁有心靈回歸的無限幸福。
小結:故鄉不等于一個人的出生地,而是一個人精神的寄托之所。一個人只有在故鄉的土地上辛勤勞動過,他才會珍惜故鄉,才能擁有真正的故鄉。
同學們,我們一起用心傾聽一首思鄉的歌曲。(播放滿文軍的《望鄉》)
幾度芳草綠幾度霜葉紅,他鄉山也綠他鄉水也清。身在他鄉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頭把故鄉眺望。思鄉是一曲永恒的歌謠,盡管憂傷,卻不改燦爛。尤其是身在異鄉他國,這種思念更是刻骨銘心,銷魂蝕骨。著名作家韓少功,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我心歸去(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