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語文課程性質

發布時間:2016-7-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   課程與教學論   王麗 

[摘要]關于語文的學科性質已經爭論了許多年,在新的課程標準頒布以后,這一問題倍受關注,本文分析了工具性與人文性各自的優缺點,并提出了教學中實現二者統一的一些具體方法。

[關鍵詞]語文課程性質   工具性   人文性

從1902年獨立設立語文學科至今,我國語文課程教學已經風風雨雨走過了百年歷程。在語文教育前輩的精心呵護下,語文學科開始展現它蓬勃的生命力。工具性與人文性提了很多年,各自的發展也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與完善的時期。但教育改革常常在做著鐘擺運動,而語文教學的擺動頻率似乎更快,在強調語文工具性的時候,我們喊出了“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于是語文陷入了機械訓練繁瑣分析的泥潭;而當前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我們又把語言文字訓練毫不留情地全盤拋棄!語文究竟怎么了?要么裹著一層堅冰,冷冰冰的沒有生氣,要么又披上溫情脈脈的面紗,云里霧里,不明底里。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一部分“課程性質與地位”中對語文課程性質作了如下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之爭在語文教育界的深化和發展,二者統一的提出,才是語文學科賴以生存的基礎,才是如何落實新課標和新教材的關鍵,才為語文教學的發展指明了一個合理的方向,具有時代性特征。下面我將從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二者統一的觀點加以考察分析。

一、 語文的工具性屬性

1、工具性的提出背景

1902年獨立設立語文學科,初衷是:“宜隨時試課論說文字,及教以淺顯書信、記事、文法以資官私實用”,舊式教育的目標與方法(科舉選士、言文分離)無法承擔教授學生應對生活所需能力的要求。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開設民族的母語課程,究其本意是讓后一代學會母語,掌握母語,運用母語進行交際。所以葉圣陶先生提出“語文是工具”,具有先進性。

2、工具性的觀點

對語文一詞的界說,人們習慣引用葉圣陶先生的話:“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話叫書面語言,語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彼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為語文。”語文即語言,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由此推理得出語文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腦思維和想象的工具,是從事學習、工作的基礎工具。同時,語文可以傳載人類社會的價值觀,是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不可少的工具。

3、工具性的意義

(1)奠定了學科的基本地位。清末民初,廢科舉,語文單獨設科,語文工具說的端倪開始萌生。語文教育伴隨著新學的興起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可以說,工具論奠定了現代語文學科的基本地位。

(2)起到了矯枉、糾偏的作用。20世紀中期受“左”傾思想影響,語文教育沒有自己的教育目標,也沒有能夠顯示自己特色的教材,教學過程就是大批判,寫文章就是抄報紙、喊口號,談不到任何教學考測評價系統。語文教育艱難掙扎,教育界提出“語文是兼有工具性與思想性的基礎學科”(思想性不敢排除于外),有它的合理性。

4、工具性的缺陷

(1)將語文混同與語言。葉圣陶曾說:“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顯然,葉圣陶此時所說的語文,實際上就是語言。葉圣陶、呂叔湘等學者用語言的定義去界定“語文”,有些不妥。我認為這可能與他們對語言這個專業情有獨鐘有關,語言只是語文的一個部分,語言不可能,也不應該代替語文。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到許多方面,如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等等。眾多方面匯集在語文的大旗下,要給語文下一個定義,十分困難。

(2)“工具”是比喻,違反定義規則。下定義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通常要用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定義規則要求,不能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下定義。因為比喻只能用其他事物的某些屬性來形象生動地描述所反映對象的某些屬性,并不能準確而直接地揭示被定義概念特有的內涵。

(3)工具性忽視了對人的培養。20世紀后期以來,“應試教育”泛濫成災,語文教學就難免只會停留在語文訓練這個檔次上,不僅改變不了現時語文教育“為考而教”,只強調語文形式而弱化語文思想內容的人文底蘊流失現狀,而且難以實現素質教育所要求的真正的人的語文教育。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義在相當程度上形同虛設,只是尋詞摘段,用解刨刀支解,作為訓練語文的例子,學生在知、情、意、行方面有多少收獲要打個問號。

二、語文的人文性屬性

1、人文性的提出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世界范圍內開展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我國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時期,人們尋求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溝通與融合。世界范圍內人們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精神生活卻極度空虛,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需要弘揚人文精神,找回人的精神家園。且“加強雙基”并未有明顯的效果,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完全違反了教育的規律,而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故要限制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

2、人文性的觀點

對“人文”最早的解釋見《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化,教化,即教育之意。所謂人文性,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的自我關懷,以人性、人道為本位的價值取向,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系、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標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為本。

持人文性觀點的人,認為工具性太狹隘,忽視了教育的對象和主體--人。而語文教育也是教育,它注重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其最主要的特色是對人的關注,對人精神的培育。語文的形式是語言文字,是表達技巧,而內容則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祖國語文和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等。

3、人文性的意義

(1)突破了數十年來思想教育的桎梏,把語文教學目標放回到其本真的位置上--人的自我完善與發展。語文素質教育的對象是受教育者的全體,整個教育過程中關懷著人的成長,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這就是語文素質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第一次高舉語文教育人文性大旗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語文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探尋語文教育的本源--民族之根的教育。母語是民族之靈魂,語文是民族之根,它致力于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質,傳承祖國民族文化的血脈。余光中先生曾說,“中文乃一切中國人心靈之所托,只要中文長在,必然漢魂不朽”。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為建設和諧中國作貢獻。

4、人文性的缺陷

(1)人文學科不僅包括語文學科,而且包括歷史學科、倫理學科、哲學、美學、藝術等。人的教育、精神的培植應是各科共同擔負的責任,而把這些目標作為語文教育的專責,語文學科難以負此重任。

(2)對語文教學中的訓練,讀文教學中的分析,教學過程中的程式幾乎一筆抹殺,有絕對化之嫌。過分強調人文精神,便有可能排斥科學原理,就容易脫離語言文字的運用,導致模糊、籠統和說教,語文課又步入另一個誤區。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提了很多年,各自的發展也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與完善的時期,但非此即彼的搖擺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多危害,二者統一的提出,具有深遠意義。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在《弘揚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說“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應該是語言的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綜合。”工具作為“表”的成分,是基礎和憑借,人文作為“里”的成分,是精髓和生命力所在,是目的和結果。如果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重指明:學生“應學什么、怎么學”,那么,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重在揭示:學生“為什么而學”以及“將會怎樣去學”。正是這種統一,賦予了語文這種“工具”以特殊的性質,其特殊性就表現在它是一種含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工具,它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思維的工具,而且是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正是這種統一,使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課程(例如思品、史地等)的人文教育,它是在學生掌握語文這種特殊工具的過程中,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感知和感悟,通過讀、寫、聽、說等具體的語文實踐,不著痕跡地進行的,語文課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點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在教學中如何實現二者的統一?筆者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實踐:

1、回歸中庸之道。古代圣賢主張中庸之道,但實際上我們又很難做到中庸,反倒是走極端的時候多。忽“左”忽“右”成了常態,幾十年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實踐中,我們應該堅持一種正確的態度,即對工具性與人文性要“一視同仁”。不能重“工”輕“人”,或者重“人”輕“工”。如果重視工具性,而輕視人文性,閱讀課堂就會失去生動性與生命力;如果重人文性,而輕工具性,教學就會“忘本變質”。課改以來,語文教學出現了對過去重“工”輕“人”的矯枉過正,對人文性的過度強化,對工具性的過度弱化導致語文教學的價值失衡,引起人們深深的擔憂。因此,一定要持正確的態度,防止“過度強化”或“過度弱化”某一方面的傾向。

2、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方法是工具性目標,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人文性目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必須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師生平等對話,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閱讀寫作的自由,啟發并調動學生積極提出獨特見解。但應注意尊重學生不等于學生所說所做都是正確的,不能為了照顧學生情緒而對應有具體是非判斷的問題向學生妥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應成為教師對任何問題討論結果的總結,否則,極易造成錯誤的價值導向。力求以語言實踐活動為憑借,在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性,讓學生在感悟、理解、欣賞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

3、在教學時認真解讀教材,為實現統一打下良好的基礎。深入研讀教材,教師要下功夫、流汗水、長智慧,以扎實的專業功底在教材中走進走出。過去一段時間,有的老師對“用”教材的提法出現理解偏差,造成鉆研教材不深入。欠妥的個性化處理,影響了對教材的恰當把握和價值發揮,造成工具性沒扎實,人文性沒落實。“用”教材的觀點沒有錯,但是我們要正確理解。如果沒有深入地鉆研教材,真正地走進教材,正確地把握作者、編者意圖,我們怎么談得上用好教材。要站在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上,結合課程標準,整體到局部,局部到整體地研究教材,理清教材脈絡,了解各學段、各冊及各單元與各篇教材的作用與關系,正確定位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把握教材的培養點與訓練重點。

4、樹立生活語文的“大語文觀”的教育理念,讓語文學習回歸生活、回歸自然。作為傳授交際工具與傳遞人類文化的語文教學,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的培養及其精神的塑造是它的價值追求,其核心是培養人的生活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自信,快樂且有所作為地生活與工作,因此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的結合點。語言文字訓練立足于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與品味,將文字的音形義、詞語的內容和美感與生活體驗相聯系,從而由文本走向生活世界,體味到生活的美感與情趣。讓語文素養的積淀通過生活中實踐性活動加以體現,如此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社會交往能力。

5、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素養。語文教師本身的語文素養是影響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在一個具有良好語文素養的語文老師那里,教學中沒有脫離語言學習的人文性,更沒有脫離人文熏陶的工具性。教師舉手投足間散發出的深厚文化底蘊是彰顯語文學科魅力的最好明證,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直接動力,因此加強教師自身的專業學識修養,是保證語文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自身,不斷地吸納新的知識、理念、方法,不斷地形成具有自己獨特人格魅力的教學藝術風格。建議學校的教研活動讓教師進行名篇欣賞,在研讀中感受文學氣息,獲取精神滋養,在語言文字的涵泳中體驗雋永之美、豪壯之情、悲憫之心,只有文學名篇潛移默化于教師心靈,教師的教學才能潛化地影響學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進行識字寫字和讀寫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內心感悟和整體把握,爭取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技能,又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品質、高尚的人格,為終身發展奠基。

參考資料:

[1]陳玉秋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2]朱紹禹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3]倪文錦.我看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建設,2007,7-8.

[4]陳廷雙.還是以“和”為貴.江蘇教育.2007年,2.

[5]何宜祖.工具性與人文性沖突的現狀、原因及對策.語文月刊,2008,5.

 

[也談語文課程性質]相關文章:

1.語文課程《狼》的課件

2.語文課程教學小論文

3.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4.高一下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5.高一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6.二年級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7.初二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8.高三下冊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9.八年級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10.初三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香蕉97超级碰碰碰免费公开 | 视频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中文亚洲欧美乱码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看片一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