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寶雄(《書屋》二000年第九期 )
《國外畫家譯叢》再版,說明廣大讀者對這套叢書的厚愛。現將
為《培根》所寫的序加以整理,作為對《培根》的推薦介紹給讀者。
現代英國藝術家中最富獨創性的形象畫家--培根,在世界現代
藝術史中的貢獻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就個人而言,我并不喜歡他的
那些可怕的畫。
記得多年前,我還是一個藝術學生時,曾在一位頗有些名氣且因
其具有前衛思想而為學生所推崇的先生家里看到過培根的畫。那是一
本外文畫冊,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極其恐怖的畫面,給我的感覺仿佛
自己會被它亂咬或吞掉一樣。對于我當時正苦心研習著每一塊骨頭和
肌肉的生活及歡快而平和的心態而言,的確不能算是一個令人愉快的
遭遇。盡管我根本沒有興趣細細觀賞,卻無法忘掉它們。在多年后,
當我再次謀面培根的這些作品時,由不得心中一驚,這或許就是培根
的魅力所在,任何人只要看過一眼就無法忘掉它。
像想了解一個鬼魅的世界一樣,我想了解培根--這個古怪的愛
爾蘭人。在約翰拉塞爾筆下,對培根及其作品較為全面地認識之后,
我心中的培根漸漸豐滿起來。我被這個并不曾給人帶來美感的藝術家
超人的洞察力和不可思議的冥想所折服,他的作品有一種令人難以抵
抗的威懾力量。
這個英國畫家從未上過任何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或者藝術學校。
三十五歲以前只在一次名為“英國青年畫家”的混合展覽中露過一次
面。那時作為一名畫家他幾乎無任何成就可言,專業藝術界只有少數
人知道他。他十分自負,坦白中具有一種貴族式的優越感,這來自他
成長的環境。在愛爾蘭他度過了整個兒童時代,他周圍的人,特別是
他的幾個身為貴族的姨母的怪僻充分體現了這個家庭個性的奇特。同
時,也使他體驗著人的怪異和與之同在的快樂,這對于他多年后的那
種沖動、慷慨和夢幻的生活方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曾短時期
地做過室內裝飾設計師和家具設計者,而后轉入專業繪畫,直到一九
四九年舉行個人展覽后才被朋友之外的人所知道。
二十世紀上半葉是藝術領域空前活躍的時期。各種風格的繪畫和
雕塑層出不窮,藝術家們創造了各種新的藝術語言,試圖表現一種永
恒和絕對的精神。二次世界大戰后,各流派的觀念和手法被綜合利用,
新藝術的發展十分壯觀。培根作為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始終保持著他的
獨立性。盡管有些評論家認為他的作品具有超現實主義傾向,部分地
受到畢加索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八年作品的影響,而實際上一九三六年
的那次著名的超現實主義展覽會又拒絕展出他的作品。他不介入任何
繪畫方面的活動,他的獨立性使他不屬于任何派別。培根幾乎總是一
個人單獨作畫,只有三種東西使他著迷:戰爭、肉食、獨裁者。
在培根的筆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動物畫出來的,他向人們
展現了命運被遮蓋了的景象。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試圖把某種情緒
形象化”。正因為如此,使得一個人的孤獨和苦惱成了他最喜歡表現
的主題。他的畫面上往往出現的是一個可怖的、痙攣的、孤寂或掙扎
的肉體,一個難以名狀的“食尸鬼”或是一個咆哮著的惡魔,它或坐
或站在一個幽閉著的陰森的空間中,很像一個陰暗的單人牢房。這些
怪誕的變了形的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痛苦和緊張的情緒震撼了西
方畫壇,也使培根作為揭示人類生存困境的藝術大師蜚聲大西洋兩岸。
培根的作品大都是即興的,他的想象力在他的“三聯畫”中得到了進
一步的發揮。在他的“三聯畫”中肉體被隨意地拉扯成各種形狀,據
他自己說,他所要塑造的是一個痛苦和恐怖的世界、是要畫出巨頭和
掌權者的孤寂。就這一點而言,他做到了。
在這里我想引用一段約翰拉塞爾對培根的描述,我想是恰如其
分:“他從來不把自己釘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如一所學校、一個家、
一個辦公室、一個職業、一種生活方式,乃至一個國家……他老是終
止他通常給人們的形象感覺:他是大自然萬物中不可分類的一個。”
培根懂得自己存在的意義,他不注意社會的準則和禁忌,“遠離這一
切達到了否定或違反的驚人程度”。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他的存在完
全是個人的。他并不忠誠于油畫顏料的傳統性質,作畫筆法草率卻具
有精湛的技巧,他對于一張平庸的彩色照片與一張名畫的態度無太大
差別,按照他的觀點“每一形象在潛在意義上與所有的形象相等”。
他讓自己的想象力在畫面上馳聘,白日夢的基調屢屢出現在他的作品
中,在冥想的沖動中不停地創造著。培根以他獨一無二的個性確立了
他獨一無二的畫面形象,培根就是培根。
當今的藝術家們對藝術的本質,人的本質以及民族自省乃至哲學
的思考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培根因而更為引人注目。在我結束以
上這篇文字的時候,我想讀者已經了解了我們的意圖,僅在于使更多
的人了解培根。
我個人仍不喜歡培根的畫,但這已不再重要了。
(“國外畫家譯叢系列叢書”《培根》,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再版,譯者:呂彭等,定價:9.5 元)
[培根和他的繪畫]相關文章:
1.培根隨筆名言
2.培根隨筆好段
3.春天繪畫教案
5.培根隨筆摘抄推薦
7.培根隨筆佳句摘抄
9.《培根隨筆》讀后感
10.培根隨筆摘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