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養和加強農村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對于新課程實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教師 教學能力 培養與加強
新課程教育的實施,猶如和煦的春風給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許多新氣象,正如一位老師所言,這屆的初一比上屆的初一要活躍很多。然而實施新課程剛開始,部分教師和學生就出現了新課程實施后的不良反應。有的教師說現在的課不知怎樣上了,有的教師說現在的課上得找不到以前的感覺了等等。這些現象的產生,我認為這是語文教師后續動力不足的表現。這就要求培養和加強農村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這對于新課程實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農村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與加強的阻力
1、硬件設施落后,教學資源缺乏。農村中學普遍存在設施落后,信息閉塞的現象,新課程的教學需要許多的學習資源,不僅是學生的,而且是教師的。教師收集學習資源時間精力有限、難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師輔導用書的缺少及新課程的教學經驗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師在設計一堂課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
2、缺乏現成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作指導。新課程如何上,怎樣上才算一堂好的語文課,這些問題一直困惑著語文教師,影響了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和加強。我所在的學校,大多數語文教師采用了開放、自主的課堂教學,但多數教師覺得教學中放與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如有位教師在一節公開課上,幾乎整堂課的時間,都放在了朗讀這個環節上,對知識目標的探究幾乎無暇顧及,這算不算一堂好課?在評課時,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這堂課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另一種卻認為這堂課沒有深入對文本的探究,并不是一堂好課。
3、缺乏經常性的培訓和學習,培訓和學習也是流于形式或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由于新課程實施時間短、農村學校信息閉塞,使得許多語文教師不能完整系統地吸收、理解新課程實施中的思想、目標及方法,僅憑為數不多的幾次課程培訓和觀摩學習,所得十分有限,無法很好地應用于教學實踐。
4、農村中學的生情非常復雜。學困生量多且轉化難度大。理解能力差、對知識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沒有興趣是學困生的共同特點,因此對學困生的轉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另外,優生由于得不到更優質的營養大餐,已不滿足甚至開始厭倦語文教師簡單的鼓勵和表揚,導致部分教師不知如何是好。上述因素的產生和存在,影響和制約了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
二、如何培養和加強農村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
1、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更加豐富和完善!首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基本的語文專業知識,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文藝理論、寫作學等,是評價一個語文教師功底如何的基本標準。另外語文課程涉及的面極廣,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風俗,作為語文老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雜家”,豐富自己的閱歷,關注我們生活里的熱點、焦點,尋找能引起學生心靈共勉的切入點。未來的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構建者和創造者。這樣的角色要求促使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厚的知識素養。在對新知識追求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夯實你的文化知識基礎,才能使你在語文課堂上信手拈來,最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2、探究并構建具有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語文課究竟應該怎樣上,這是語文教師最感困惑的一個問題。農村中學和城鎮中學的生情不同,課堂教學模式就應有別。有沒有一種既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字詞、分段、中心、寫作特色的分塊教學),又有別于當今部分教師采用的華而不實的教學模式(即放手讓學生討論而又無任何實質意義),我認為,教學模式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學觀念、教學條件等制約,要靠語文教師自己去摸索、探究,積累吸收經驗,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教學模式。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善于捕捉課堂中的有利于教學的信息(比如對關鍵詞句的品讀),調適學生的心理狀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煥發語文課堂教學的勃勃生機和師生的生命活力。
3、創設并保持和諧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課堂心理氣氛是在課堂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由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以及教室中的環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創設和營造,部分班級已經形成了和諧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在此基礎上,保持并發展和諧積極的語文課堂心理氣氛,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加強,進一步組織好語文課堂教學。
4、分層激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結合最近的學習效果,根據優生和學困生的學習能力及成績,將學生分為多個層次,不斷調整對學生的評價,對進步快的學生予以公開鼓勵,從而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形成良好的、一以貫之的育人環境。
5、繼續開展多種形式新課程培訓和學習,不斷汲取新觀念。經常性地開展新課程培訓、教研交流是保持教學創新的源動力。同時,鼓勵語文教師自主和集體學習。農村中學教師由于學校經費緊張,進城培訓的機會不多,因此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心理和課堂環境,也是培養和加強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6、盡快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和考試制度。如果評價和考試制度仍停留在課改前的狀態,就會使語文教師喪失激情,失去后續動力,甚至于用新教材教老內容,那么新課程在農村中學將名存實亡。另外,家長及社會對語文教師的認可程度與其教學成績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且家長對教師的評價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聲譽及生源。因此,盡快建立并完善評價和考試制度,是加強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
總之,培養和加強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利于農村中學的語文課堂教學,有利于農村中學的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切實提高,更有利于農村中學的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我相信,有了語文教師持續探究實施新課程的動力,農村中學語文這方園地,必將結出累累碩果。
王莉
[淺談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與加強(語文版七年級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中學音樂教學論文
6.中學音樂優秀教學論文
7.中學教育教學論文
10.語文版七年級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