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時間:2025-02-07 17:29:49 曉麗 蝶戀花 我要投稿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通用10篇)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詩詞鑒賞步驟,明概要—品語言—賞意象—悟情志。 方法與過程:誦讀、想象、比較、鑒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烈士生命的壯麗和品格的崇高,體會詞人深沉而熾熱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郭沫若評《蝶戀花·答李淑一》“不用說這里絲毫也沒有舊式詞人的那種靡靡之音,而使蘇東坡、辛棄疾的豪氣也望塵卻步。這里使用著浪漫主義的極夸大的手法把現實主義的主題襯托得非常自然生動、深刻動人。這真可以說是古今的絕唱。”今天我們就來共同鑒賞這首“古今的絕唱”。 鑒賞步驟:明概要—品語言—賞意象—悟情志。

  二、明概要。

  因為是贈答詞,故須先理清贈答雙方的關系,知人論世。書本第二頁注釋①。楊李為同窗好友,毛柳為早年戰友,楊之父與柳之父、李之父又是至交。毛澤東與李淑一既是同志,也是親人。戰爭年代,毛失其妻,李失其夫,人生不幸,何其相似!因此,本詞又為悼亡詞。

  三、誦讀。

  李淑一《菩薩蠻 驚夢》。 把握情感基調:本詞以寫實的手法,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離愁與傷感。情感纏綿悱惻,哀婉動人。毛澤東讀其信,詠其詞,同命相惜。“滿衫清淚滋”,觸發了毛早年的情思,慨然成章,于是作《蝶戀花》一首,回答“征人何處覓”。 毛澤東《蝶戀花 答李淑一》。 把握情感基調:深沉熾熱,慷慨豪邁。 自讀—師讀—齊讀—個別讀—聽評彈。

  四、品語言—賞意象—悟情志。

  知識要點: 品語言。品味關鍵、傳神的字詞,一般可從字詞的本義入手,品味其在詩境中的深層含義。 賞意象。把詩人選擇的特定意象放回到歷史空間的坐標上,理解其所具有的多元性和時代性。 悟情志。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悟情感類型;二悟情感起伏;三悟情感高潮;四悟寄情技法。 對女子稱呼本應用“嬌”字,作者卻用“驕”字,旨在賦予楊柳什么樣的新意? 驕—馬高大健壯貌—堅貞不屈貌。 楊花柳絮,潔白輕盈,美則美矣,卻并非剛勁強健之物。當年推薦楊昌濟(楊開彗之父)去北大任教的章士釗曾問“驕楊”當作何解?毛說:“女子為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 1930 年,軍閥何鍵到處搜殺共產黨人及其家屬。楊開慧不幸被捕,慘遭毒刑拷打。曾任湖南省委書記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鍵獻策,稱:“楊開慧如能自首,勝過千萬人自首。”于是審訊 2 官提出:楊開慧只要宣布同毛澤東脫離關系,即可自由。楊開慧則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潤之革命早日成功。”曹植詩云:“國仇亮不塞,甘心思喪元。”毛澤東賦予楊柳“驕” 的姿態,表現的是烈士英勇頑強、堅貞不屈的氣節,也表達毛為之驕傲自豪的心情。 “失”,包含作者對楊柳的情感是什么? 失去,亡失。包含一種痛惜、遺恨、無可補償的心情。起筆看似平淡,讀來卻令人悲傷不已。楊柳并起,我君對舉,失字迭用,我失,君失,既有各自的失,又有共同的失。不僅是各自的親人,也是共同的親人。沉痛之情及至深的懷念油然而生,一開篇便營造了追懷、追憶、追悼的藝術氛圍。 “楊柳輕飏” 浪漫主義的繼承。 修辭手法上:諧音雙關,偶合的姓氏;語意雙關,符合中國人大團圓的結局。(善則升天,惡則下獄。烈士們生前雄姿矯健、壯志凌云;死后浩然正氣、直沖九天!) 表現手法上:是想象的起點,在實寫與虛寫之間架設了一個聯接通道。 邏輯結構上:過渡句。緊承起句的“失”,交代楊柳二人的歸宿,從地下到天上,從現實到幻想,在現實世界已壯烈犧牲的烈士英靈不死、精神永存,在另一個神圣世界永生! 因此,使用“輕飏”二字所創造出來的幻想世界,繼承了中國浪漫主義的美學傳統,既是感情的飛躍,又是意境的升華! “吳剛嫦娥”神話傳說的創新。 吳剛伐桂,嫦娥奔月,這是流傳民間的古老的神話。古人詩詞引用神話故事,往往就神話寫神話,跳不出神話本身。如:李白:“白兔搗藥秋復春, 娥孤棲與誰鄰?”;李商隱: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都直言嫦娥的寂寞)。而毛澤東卻能跳出原有的窠臼,挖掘出新的意義。吳剛伐桂,總也砍不斷,著實令人苦惱;自從離別后羿飛入月宮,嫦娥已寂寞數千年。楊柳二烈士的忠魂的到來,打破了他們的生活常態。苦惱多年的吳剛,精神為之一抖,捧出桂花酒盛情款待;清冷寂寞的嫦娥,心情為之一振,以萬里長空做舞臺翩然起舞。“捧”,敬意在其中;“且”,讓步副詞,姑且,聊且,再怎樣的盛情款待,熱情久迎都不足以表達對烈士的崇敬愛戴之情,只能是聊表心意。 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馳騁豐富的想象,通過對古老神話的再創造,讓古代英雄與神話人物同場出現,落筆雖在天上,著眼仍為人間,借仙家的崇敬寄托人的情思—贊揚與謳歌! 詩人的創新不僅體現在引用典故而不為典故所牽制,也表現為遵守格律而不受格律所束縛。(注⑧換韻;打破上下闋界限。) “淚飛化雨”的藝術效果。 最后,詩人筆鋒一轉,“忽報”二字,又從天上到人間,烈士生前面對敵人的屠刀,沒有悲傷,沒有眼淚,只因胸懷革命必勝的信念。此時人間伏虎(毛: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佳音傳來,忠魂多年的理想和期待終成現實,情難自抑,喜極而泣。 “飛”字,能否換做下(流、落、濕、滴)? 50 首詩詞,15 首16 次之多,且處處珠璣,處處生輝,處處工巧,處處奇絕,表現詩人飛動的氣魄,飛揚的豪情,飛閃的風采,可謂“一飛字而境界全出”。 見助讀材料“體會‘飛’字妙用”。 喜極而泣,乃人常情,淚下如雨,亦詩詞常用。妙在詩人在這里更馳騁奇特的想象,以生花妙筆作極度的藝術夸張,淚飛化雨,灑向人間,飛向歡慶勝利的國土。把全詞推向一個意義恢弘、瑰麗圣潔、廣闊渺遠的詩境。 3 此淚與李淑一相比,李夢醒而泣,為相思淚,相憶淚,流露出的是個人的悲傷;毛澤東為楊柳因革命勝利而泣,為幸福淚,欣喜淚,表現的是對革命事業的信心;此淚與杜甫相比,雖是歡樂的眼淚,振奮的眼淚,但那只是蹙居客舍,面對妻兒的縱情,比起這里天上人間的淚雨交流,那意象就顯得局促多了。 可見,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氛圍,有完全不同的創作。布豐說:“風格即人”,正顯示毛澤東作為革命家的磊落,政治家的曠達。 想象的空白填寫。 詞中,有一個小的細節,留下空白,讓讀者思索,即“忽報”二字,是誰跑到月宮“忽報”的?詞中沒有交代,讓我們沿著毛澤東一貫的浪漫主義風格,大膽地想象。毛詩:“天翻地覆慨而慷”,那氣象萬千的事業,感天地而泣鬼神。我們不必在楊柳吳嫦四人之外再覓一人,唯一說得通的是人間巨變驚天動地,被月宮中的久居者和暫留者聽到了,看到了。歡慶的聲響震動天庭。這一句,將天地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也將楊柳二烈士的忠魂與勝利的.人民、巨變的祖國拉近了。大幅度的空間轉換,天地神人魂的融合,也體現結構上首尾圓合。

  五、小結。

  毛澤東致李淑一信中曾說:“有《游仙》一首相贈,這種‘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其內,別于古之游仙詩,但詞中有之,如《七夕》之類。”這一改,題目更加直白,而內容的游仙意味卻愈加含蓄。 古游仙詩:以仙為主,身在其間,抒發個人懷抱。(《夢游天姥吟留別》) 本首詞: 以人為主,自己不在其間,抒發革命豪情。 既不落迷信之轍,又有創新之力,將人神化,神人化,打破天地神人的界限,人神同臺,使得神話境界更富于人情味,情感浪漫而深沉。個人情感中融入革命豪情,反映革命理想,體現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浪漫主義的夸大手法把現實主義的主題襯托得自然生動、深刻動人。這真可以說是古今絕唱。需要指出的是感情強烈促使想象的飛揚,顯示 “藝術的真實”, 并非純藝術技巧的運用。

  六、拓展閱讀。

  見助讀材料“悼亡詞比較閱讀”,“懷楊詞比較閱讀”。

  七、結束語。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蝶戀花,人念人。花非花,人如昨,蝶仍在,故人非。春回大地,戀花喜蝶,念的是人,想的是國。有字情短,無言意長,偉人的思念,革命的豪情,雷霆萬鈞!

  板書設計:

  飏 楊柳 飛 人間 天上 4

  [教學后記]

  語文的二期課改,讓我看到了語文的生動、靈氣與文采!因此,詩歌教學必須還原已干癟枯瘦的以豐滿靈秀的內蘊美,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心靈的震撼,使學生領略到一種人文的美。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把《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學步驟定為:反復誦讀;發揮想象;立足文本,以本為本;適當拓展,比較閱讀。 誦讀是理解詩歌的關鍵,想象是體味詩意的基礎。使之在充分的誦讀、大膽的想象的過程中,有審美的愉悅感,從而受到有益的思想熏陶。 在教學中讓學生先行讀懂本詞,引出高考詩詞鑒賞四步驟:明概要—品語言—賞意象— 悟情志,放手讓學生分析交流,以求用足、用好文本。讓學生領悟到,鑒賞文學作品切不可離開文本,盲目想象;或不切實際,憑空感悟。 對于高三學生來說,結合課文注解,從以上四步驟鑒賞這首詞并不太困難,作適當拓展,加深對毛詞的理解。如同一詩人不同主題的詩歌煉字(飛字的妙用);不同詩人同一主題的詩歌(悼亡詞比較閱讀);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詩歌(懷楊詞比較閱讀)。 海德格爾認為,你可以不是一個詩人,但你卻不能不是一個詩意的存在者。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詩意的解讀!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2

  教學目標:

  1、披文入情,由辭體情。

  2、體味本詞的寫作特色。

  課時:

  1節

  教學方式:

  研習式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引:

  有這樣一位詞人,他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他的《浣溪沙》中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原詩: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二句,傳誦頗廣。知道這位詞人是誰嗎?對,他就是晏殊。今天,我們來學習的他另一首頗負盛名的詞作――《蝶戀花》。

  二、文學常識

  關于作者:

  見教材P64注⑥。補充:謚元獻。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三、文本研習:

  1、起句描繪了怎樣的景物?這些景物帶有什么特點?

  起句描寫了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像在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潔),這里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色彩移于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說,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觀的色彩。

  2、第二句中,寫羅幕的“輕寒”,與“燕子雙飛去”有必然關系嗎?特別點出“雙飛”有什么意味?

  (先說這兩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間本不一定存在著聯系,但在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的。這里與其說是燕子的感覺,倒不如是寫簾中人的感覺――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蕩漾著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雙飛,更反襯出主人公的孤獨。

  這兩句表面上是只寫客觀景物,實則暗含著濃濃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語皆情語”。

  3、第三句“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點明了什么?有沒有別的信息?

  這句在時間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兩點變化。一是點明了幽怨、哀愁是因為“離別”,二是“怨”由隱微轉為強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無知無情,它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該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無理的埋怨,卻正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觸動。這與蘇軾《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機杼相類。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問:

  ⑴詞句中哪些詞與上面照應?

  “昨夜”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望盡天涯路”正從上文的一夜無眠生出。

  ⑵“昨夜西風凋碧樹”只是眼前所見之景嗎?“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風凋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飄落樹葉情景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故“凋”字既寫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與上文有何關系?這句所寫的境界有什么特別處?

  :既然主人公有著濃郁的離愁別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獨上高樓”。|以上抒寫的只是憂傷低迴之音,這里卻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有人說,這里雖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百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這幾句盡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情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冼盡鉛華,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成為全詞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與上句的聯系,兩個分句之間怎樣的關系?這句與上一句有某些共同點嗎?

  這句與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由于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兩個分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愿望與音書難抵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在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與“望盡天涯路”照應,“知何處”的感嘆更增添了全詞悠遠遼闊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盡的情致。

  四、體味本詞的藝術特色。

  1、本詞與晏殊的其它詞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間,在境界、風格上是稍有區別的。上片取境較狹,風格偏于柔婉;下片卻境界開闊,風格近乎悲壯。

  2、詞中,作者用了烘托與反襯的手法寫女主人公內心的悲苦。前者如“檻菊愁煙蘭泣露”,是以悲景寫愁,與詞中人物同病相憐。后者如“燕子雙飛”、“明月穿戶”,都以樂景寫悲,以雙燕、月光無情反襯女子有情。

  五、課后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此詞。

  2、做“學習與評價”是的有關練習。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3

  【教材】

  《蝶戀花·答李淑一》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十二冊第四單元“生命”中的一篇課文,是一首游仙體的豪放而又婉約的詞作。

  1957年春節,湖南長沙市第十中學語文教師李淑一寫信給毛澤東,談她讀毛澤東詩詞的感想。信中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聽到柳直荀犧牲時寫的菩薩蠻。毛澤東5月11日回信,寫下這首《蝶戀花·答李淑一》。

  這首詞在寫法上,運用了想象與夸張、雙關、引用神話的表現手法,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和體會。

  此時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借助學習這篇課文,讓學生初步認識詞的語言特點,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產生學習詞的興趣,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祖國文化的信心,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

  小學6年級的學生,雖然學過一些古詩,但對于詞的認識還是比較陌生的。而本文中的相關事件背景也遠離學生的生活,是學生理解詞意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困難。

  【教學重難點】

  品讀重點詞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法】

  指導朗讀法,引導點撥法

  【學法】

  自讀感悟,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1、會寫1個生字,會認5個生字,會讀會寫會用7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人抒發的革命者博大的胸懷和高尚情操。

  3、學習雙關和引用神話的寫法。

  4、能背誦詩歌教學重難點:

  品味重點詞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錄音

  聽著那飽含激情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嫦娥跳忠魂舞,吳剛捧出桂花酒來款待烈士們的場景。同學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那讓淚化作傾盆大雨般的感人場面。這節課,我們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寫的《蝶戀花·答李淑一》(師板題,學生齊讀課題)

  2、交流資料:對毛澤東都有哪些了解?

  毛澤東:字,潤之。國際共產主義卓越的偉大領導者。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和領導人,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再讀課題)

  3、看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4、簡介:

  詞牌名:用來規定詞的格式,就是規定詞句子的多少和句子的長短。(一般沒有含義)標題:又叫題目,是詞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如:《沁園春雪》中“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標題;《卜算子詠梅》中“卜算子”是詞牌名,“詠梅”是標題。那么,現在你知道這首詞的題目是什么了嗎?意思呢?如果不知道,自讀54頁小資料上的寫作背景。了解了題目,我們走進課文,學習字詞。接下來,請同學們自讀這首詞。

  二、導學探究:

  (一)、一讀:自由讀,掃清字詞:

  學生先自由試讀詩歌,劃出生字詞,多音字。教師板書重點詞語,多音字易混字及需要注意的讀音。

  1、易錯字:強調:“澤”,下面是兩橫,不能寫出三橫;“柳”,右面的一撇一豎,不能丟掉一撇;“袖”,衣字旁,不能寫出示字旁。

  2、正音字:

  輕飏(yáng)重霄九(chóng)曾伏虎(céng)傾盆雨(qīng)

  3、多音字:(重、曾)

  (二)、二讀:多樣讀,熟讀成誦:

  1、教師范讀,學生劃分節拍。

  2、學生根據劃分好的節拍進行自由朗讀,互相聽,互相評比。

  3、指定小組朗讀,讀出韻律來。教師指導點撥

  4、指名朗讀詩歌,師生共同評價。

  5、全班一起朗讀詩歌。

  6、學生自由背誦,同桌相互檢查。

  7、教師抽查背誦。再讀詩歌,感知內容:

  (三)、三讀:思考:

  1、君、失、楊柳、輕飏、伏虎、重霄

  九、舒廣袖在詩歌中是什么意思?

  2、說說詩中“嫦娥”、“吳剛”都是誰?

  3、詩中還提到了哪兩個人,她們又是誰?

  4、誰捧出桂花酒?為什么用“捧”?誰又跳“忠魂舞”?

  5、為什么“淚飛頓作傾盆雨”?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梳理:

  1、失:喪失、失去;君:您,對人的尊稱;楊柳:楊開慧,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輕飏:飏,飄揚。輕盈地飛升;伏虎:指革命勝利;

  重霄九:九重霄,天的'最高處;舒廣袖:伸展寬大的袖子。

  2、嫦娥:神話中的月亮女仙。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了后羿從王母那求到的`長生不老藥而飛入月中。吳剛:神話中月亮的一個仙人,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花樹,吳剛被罰在那里砍樹,桂樹隨砍隨合,所以吳剛永遠砍不斷。

  3、楊開慧:毛澤東的第一人妻子,一直追隨毛澤東同志從事革命活動,1930年英勇就義于瀏陽門外識字嶺,年僅29歲。

  柳直荀:李淑一的丈夫,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一直從事革命工作,1932年遇難犧牲,時年34歲。

  4、在革命勝利的今天,詩人浮想聯翩,描寫烈士的忠魂到了天上,到了仙境,仙人為他們送上禮物,為他們舞蹈。“捧”字表現敬禮備至,“萬里長空”墊“舞”字,表現熱情歡迎。仙人對烈士忠魂的崇敬,實際表達了詩人自己對烈士的贊美之情。

  5、當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時,烈士們歡喜若狂,喜極而泣,頓時灑下“傾盆大雨”一般的淚水。

  四、品讀感悟,升華主題:

  (一)、質疑:

  1、此時,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大意嗎?

  2、你從詩歌中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3、這首詩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寫法?

  (二)、解疑:

  1、學生交流。

  2、教師點撥,梳理。

  (1)、我喪失了楊,你喪失了柳,

  楊柳的忠魂,向月夜高空飄飄走。

  吳剛啊,你有什么來款待他們呢?

  吳剛捧出了他的桂花酒。

  寂寞的嫦娥展開長袖,為了安慰忠魂,在萬里長空翩翩起舞。

  他們忽聽到人間降龍伏虎的消息,那激動的淚水啊,剎時間化為一場大雨。

  (2)、詩歌寄托了作者對烈士的懷念、贊美之情,抒發了革命者博大的胸懷和高尚情操。

  (3)雙關:“楊”、“柳”,既指楊開慧和柳直荀,也指楊花柳絮。

  神話故事:吳剛和嫦娥,作用:激發想象力,表達烈士樂觀豪邁的性格,很生動,很親切。

  (三)、想象畫面

  1、教師范讀。

  2、教師輕聲朗誦,學生閉目想象,詩歌展現了怎樣的畫面?

  3、學生交流:三個畫面

  一是楊花柳絮飛揚,楊柳二烈士英雄冉冉升天。

  二是吳剛捧酒,嫦娥獻舞。

  三是楊柳二烈士舉杯同慶,喜悅的熱淚盈眶。

  5、想象畫面,情感朗誦。

  6、再看課文插圖,上面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畫?

  五、拓展延伸。

  六、總結。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初讀詞文,讀準詞文中的生字新詞,根據節奏進行朗讀,并能運用氣息,按情感表達的需要,輕重緩急地進行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詞韻的回響,并找出韻腳。

  2、結合譯文再讀詞文,理解詞文所表達畫面與意境。結合詞文關鍵詞“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理解詞人當時的心境。

  3、根據“蝶戀花”詞牌的解說,再讀詞文,并觀察詞文的句式與押韻,找出“蝶戀花”這一詞牌的句式押韻規律。結合“蝶戀花”同詞牌名的詞,驗證這一詞牌的格律特點。

  4、引導學生運用詞的表達句式與表達手法,根據詞牌格律,結合詞意填詞仿寫。

  二、流程設計

  (一)讀文曉韻

  1、輕重有別

  師:同學們,音樂有著它獨特的高低起伏之美,時而急如江河,時而平靜緩慢如湖泊。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用心去聽一段音樂,去感受每一個音符之間高低起伏的變化。同學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師播放音樂)

  師:你們都發現了什么呢?

  生:音樂有時很急,很高,有時很緩慢,很低沉。

  師:是的,你有一雙敏銳的耳朵。同學們,不僅音樂有著高低起伏的音律變化之美,我們的古代詩詞也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宋詞《蝶戀花》,來感受古詩詞特有的高低起伏的音韻之美。

  (PPT出示例句:檻菊愁煙蘭泣露)

  師:同學們,你們試著來讀一讀這一句詞。

  師:同學們讀得很用心,但如果多一點音韻上的高低變化就更好了。你們聽老師來讀兩遍,注意聽老師讀的時候在音調的處理上有什么規律。

  (師范讀兩遍)

  師:用心的你們,發現了什么呢?

  生:平音讀得輕而緩,仄音讀得重而急

  師:是嗎?那你也試著來讀一讀

  (生讀例句)

  師:真好,如此就美得多了。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平長仄短”的讀書方法。那么大家也用這種方法來劃分這首詞的平仄。畫完后讀給同桌聽一聽,我們待會兒來看看是男同學行,還是女同學行。

  師:哪位男同學可以一馬當先來讀上闋?

  (指名男生讀)

  師:哪位女同學敢挑戰他讀一讀下闋?

  (指名女生讀)

  2、讀詞斷句

  師:看,有輕重才有抑揚,有節奏才有頓挫。如何讀出詞文的抑揚頓挫之美,詞文的停頓也很重要,再聽老師來讀這幾句,看看老師在哪些字詞之間有停頓。

  (師范讀: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師:你們能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嗎?

  (指名學生回答)

  師:那你能不能像老師這樣讀一讀呢?

  (師評價:讀得好,好在哪?好在他在“煙”字停頓的時候還保留了氣息,這就叫聲斷氣相連。)

  師:就讓我們用聲斷氣連的讀書方法,把握好每一句詞的節奏,和同桌來讀一讀這首詞,開始。

  師:誰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讀的成果呢?

  (指名學生讀全詞)

  師:大家如此躍躍欲試,我們大伙兒一起來讀一讀,記住要輕重有別、節奏分明、聲斷氣連

  (教師引讀)

  3、讀詞入韻

  無韻不成詞,在你們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有一個音韻始終在老師耳邊回旋,是哪個韻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上闋的詞尾:

  ......蘭泣露

  ......雙飛去

  ......離恨苦

  ......穿朱戶

  師:我們看看最后一個字,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露、去、苦、戶是韻腳。

  師:再看看他們在音調上有什么特點。

  生:都是第三聲、四聲,是仄韻。

  師:古詩詞中的韻腳要讀得重一些,聲音要延長一些。按照這個方法讀一讀,讀出音韻回旋的感覺來。

  (生齊讀尾句)

  (二)讀詞入畫

  師:古詩詞雖然短小,卻能敘事,也能寫景,亦能抒情,詞人晏殊就是在一個落葉紛飛的秋天看見滿目秋景,從而有感而發。同學們我們來看看晏殊筆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秋天。

  (師配樂朗誦上闋詞文,播放相關景色的圖片)

  師:同學們,你們都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秋天呢?

  生1:我看到了菊花滿地綻放,一片金黃,很漂亮。

  生2: 我看到了早晨的蘭花掛滿了露珠,好像在哭泣一般。

  生3:我看到房間很冷,燕子也待不住,雙雙往南飛去了,明月也很討厭,一個晚上都照在窗前,讓人無法入眠

  (三)讀詞悟情

  師:聽著你們的描述,老師也仿佛看到了一個美麗多情的秋天,在一個煙霧飄渺的秋天,詞人晏殊憑欄遠眺,看見菊花被煙霧籠罩,好像也含著憂愁,蘭葉上掛著露水,好似也在哭泣一般。同學們,我想問,菊花會飽含憂愁,蘭花是否也會哭泣呢?

  生:不會。

  師:那詞人為何這么寫呢?

  生:因為詞人自己心中憂愁。

  師:晏殊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之間無話不談,可謂是彼此生命里的知音。 可是因為種種原因,當時的晏殊已經和朋友分隔多年,心中思念卻無法相見,詞人心中有愁,才會見景生愁,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這一片秋景之間。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詞人登上高樓,眼神朝無邊無盡的“天涯路”望去,詞人在望什么呢?

  生:在望是不是有一個奇跡,他的朋友出現在他眼前。

  師:是呀,如果知音如今仍在身邊,他們此時又可能在干什么呢?

  生1:可能在把酒言歡。

  生2:可能在談論彼此的心事。

  生3:可能和朋友在一起快樂地欣賞秋景。

  師:可惜這一切如今都成了奢望,看那離去的燕子也是如此讓人生厭,在孤單的詞人面前也要雙雙離去才肯罷休,蘭花也為詞人哭泣流淚,殊不知詞人心中也是淚流不止呢?此時詞人的內心是怎樣的呢?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生1:悲傷

  生2:孤獨

  生3:思念朋友

  師:因為思念朋友而憂愁悲傷,那為什么作者不寄一封書信給朋友呢?

  生: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師:無奈朋友從未給我寫過信,我知道他現在在哪嗎?即使寫好了信又要往哪里寄呢?想到這里,更是無限的惆悵了。讓我們走進晏殊的內心,去感受他的無奈和孤獨,再把這首詞讀一讀。

  (師指名學生1--2個讀詞文)

  師: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四)察文識律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卷珠簾》

  上闋:74577

  下闋:74577

  共10句,60字

  (五)仿文填詞

  師:因為一首《蝶戀花》 ,幾百年后的我們從短短幾十字中讀出詞人的孤獨悲傷,我們也能用相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1、出示例句:

  花兒褪去了原本的鮮紅,漸漸凋殘,

  青青的杏子長得還很小。

  2、仿文填詞:

  (六)板書設計

  蝶戀花

  押韻:仄韻

  格律:上闋:74577

  下闋:74577

  共10句,60字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5

  教學目標:

  1.披文入情,由辭體情。

  2.體味本詞的寫作特色。

  課時:

  一教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看《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作者是誰?

  晏殊。

  介紹:中國北宋重臣,詞人。字同叔。謚元獻,世稱晏元獻。范仲淹、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下。他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他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鑄佳句,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千古傳誦。

  今天,我們來學習的他另一首頗負盛名的詞作――《蝶戀花》。

  二.文本研習:

  1.聽課文錄音,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詞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緒。

  ……

  這是一首寫離別相思之情的詞,通過對昨夜到今朝所見景物的描寫,抒寫了離別及別后的傷痛。

  2.這是一首婉約詩的代表作品,所謂婉約,指作者的情感不是直露而是通過富有情感的意象來表達的。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的上闋哪些意象寫出了詩人的'這種離愁。

  ……

  起句描寫了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像在默默飲泣。室內羅幕連清寒都不御,燕子已雙雙飛去。明月呀,你怎么不理解人的離愁別恨,卻徹夜將清輝灑進朱門?

  (1)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潔),這里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2)燕子在這里也賦予了作者的愁緒。一是借燕子的飛去寫出了女子敏感的心理;二是借燕子雙飛反襯了女子的孤單寂寞。

  (3)明月本無知無情,它徹夜灑光,原很自然,但作者卻埋怨它。這種仿佛無理的埋怨,卻正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

  這與蘇軾《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類。

  這樣,詩人的離愁就借助了蘭菊、燕子和明月含蓄地表達了出來。

  3.再看下闋,詩人進一步通過意象抒寫了這樣的`離情。我們再來找找哪些詞與上面照應。

  ……

  (1)“凋”碧樹,自然界的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故“凋”字既寫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2)既然主人公有著濃郁的離愁別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獨上高樓”。卻不料看到了一片無限寥廓的境界,這個空曠寂寞的環境更加重了詩人的空虛悵惘。

  這句話意境開闊,借景抒情,被傳為千古佳句。

  (3)“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主人公想要音書寄遠,可惜難以抵達,這樣就把愿望和悲現實的矛盾凸現在了人的面前,增添了全詞悠遠遼闊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盡的情致。

  三.小結。背誦。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6

  教學目標:

  1. 認識詩歌意象,感悟全詩意境。

  2. 反復誦讀,體會詩人情感。

  3. 通過吟詠,了解古詩文賞析的一般方法和術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古人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為傷別離,古人留下了多少讓后人唱詠不盡的名篇佳作。

  二、 關于詞人:

  晏殊P62注釋⑥

  太平宰相,一生平順,仕途坦蕩。然而也逃不過普通人的聚散離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品讀他的[蝶戀花]。

  三、 誦讀全詞

  1. 對照注釋,注音

  2. 聽讀錄音

  3. 齊讀

  四、 煉字析文,感悟意象:

  1. 讀完這首詞,說說詞人想通過這首詞傳達什么情感?

  明確:提示抓關鍵詞“離別苦”寫與友人(戀人)遠別之苦。

  2. 古詩詞中常將綿長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請同學們找一找,詞的上闋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菊、蘭、輕寒、燕子、明月

  3. 這些景物蘊涵了詞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體現的?

  明確:菊愁蘭泣和詞人一樣痛苦以悲景寫悲情烘托

  燕子雙飛月明到曉不能體會我的.愁緒以樂景寫悲愁反襯一夜無眠

  蘇軾《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4. 在詞的下闋中,主人公用哪兩種方法來排遣離愁別恨?有效果嗎?

  明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看不見

  “寄彩箋”“知何處”寄無所蹤“滿目山河空念遠”

  5. 這闋中用哪些字、詞語點染出愁苦?(注意與詞中前語的對應關系)

  明確:凋使……凋零使碧樹一夜凋去,寫風的勁厲肅殺

  (劉備徐庶)

  獨與上闋“燕子雙飛”映襯寫孤獨無依

  望盡與碧樹凋盡呼應境界一躍為廣闊

  山長水闊渺茫無著落,寫了悠遠遼闊的境界。

  6. 前人說這首詞上闋“情致深婉”,下闋“寥廓高遠”,通過我們的分析,說說你的看法。

  提示:緊扣詞句中的用字,意境營造,闡述情感,體會詞的風味轉換。

  請學生討論交流,上、下闋分別小結。

  五、 小結:

  1. 齊讀本詞,上闋低沉婉轉,下闋開闊暢達,試用聲音充分體現。

  2. 你對賞析詩歌有什么心得。

  六、 延伸作業

  試賞析蘇軾[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總被無情惱。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7

  教學目標:

  初步感受宋詞婉約派作品細膩委婉、百轉千回風格特點。

  初步了解優秀文學作品闡釋的開放性

  教學重點:

  初步感受宋詞婉約派作品細膩委婉、百轉千回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優秀文學作品闡釋的開放性

  課文: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詞,始行于世”“不減唐人高處”

  2、看似無限風光,背后的苦楚誰知?

  二、初讀感知

  1、自讀此詞,讀準字音。

  佇 黯 闌 憔悴

  2、反復朗讀,融入自己對這首詞營造的意境和表現的主題的理解,并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

  朗讀指導:婉約風格的宋詞,在朗讀時需要想象畫面,揣摩情義,節奏上一般要放緩,要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知

  1、圈劃朗讀過程中理解有困難的'字詞句,提問并討論解決。

  注釋未涉及及需要更正之處:

  生:漸漸生發

  殘照:夕陽余暉

  會:領會

  憑:靠

  闌:欄桿

  圖:貪圖

  一醉:痛痛快快大醉一場

  伊:第三人稱代詞

  消得:值得

  2、教師串講此詞大意(鑒于這是學習的第一首詞,學生對宋詞語言表現的特點比較陌生,教師帶一次路)

  3、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再進行反復朗讀,說一說你覺得哪些句子值得細細咀嚼,你從中感受到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內心活動?

  描寫的景色是怎樣的?反映怎樣的內心情感?

  面對此時此景,詩人本人的`所做、所思以及心緒是怎樣的?

  有哪些字詞是尤其值得揣摩體會的?

  4、結合對句子的感悟進行朗讀

  5、在闡發詩人內心幽微的情緒的基礎上,理出詩人內心活動的變化的過程。了解宋詞婉約派情感表達方式含蓄、過程百轉千回的特點。

  四、深入理解

  1、介紹柳永的生平經歷

  “儒家的家庭傳統、仕宦觀念,與他個人的浪漫性格與音樂天才其間所形成的一種不幸的矛盾”——葉嘉瑩《北宋名家詞選講》

  寫《鶴沖天》得罪仁宗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仁宗回復: “且去填詞”

  柳永回復:“奉旨填詞柳三變”

  2、自甘身處社會底層,混跡教坊歌樓,為歌兒舞女填詞。

  3、在了解柳永生平經歷之后,說一說你對此詞最后一句又有了怎樣的認識?“伊人”指什么?

  結合屈原的“所為伊人”——中國文學傳統中,多為理想的化身

  4、再次朗讀

  作業:

  用描寫性語言擴寫這首詞,在保持原有情感、意境、語言風格基本不變的前題下,融入對意境畫面的想象和抒情性語言。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8

  [教學目標]

  1. 認識詩歌意象,分析詩歌手法,感悟全詩情感。

  2.體會詩詞在“煉字”上的藝術魅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 導入課文:

  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去野外踏青,我們常看到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的和諧圖景。那么,同學們,你們知道蝴蝶為什么要迷戀花叢嗎?

  也許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蝴蝶是為了食物而留戀。

  但這個解答實在太過冷漠。文學家們對此有自己詩意的理解。張愛玲的好友炎櫻說:“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精魂,回來尋找前生的自己。”那是一種天生的愛戀:蝴蝶生來就是要戀上花的,而花生來就是在等待那飛翔的精靈。

  這種情感早已被古人所咀嚼,梁簡文帝就有“翻階蛺蝶戀花情”的詩句,而晏殊就用其中的“蝶戀花”三字,把唐教坊曲和敦煌曲子詞中的《鵲踏枝》的詞牌,改成了現在的《蝶戀花》。這就是詞牌名《蝶戀花》的由來。從這些看來,《蝶戀花》充滿了相思之意。那么現在我們就來讀一讀晏殊的這首《蝶戀花》,看看其中的情感是否如我們對詞牌的解讀。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朗讀是打開詩詞之門的第一把鑰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感知其中的情感。

  2.請一學生讀,其他學生評價(學生多會評價同學缺乏情感)

  3.那么這首詞主要表達的是什么情感呢?(詞眼——離別苦)

  三、品味詩歌:

  我們通過整體的感知獲得了對詞的初步印象,對它的情感有了大致的感知,那么請同學們再次自由朗讀,選擇一句你認為能體現離別之苦的句子,說一說詞人是如何表現這種離別之苦的;試一試怎樣把這種苦給朗讀出來。

  (小組合作:一人說,一人讀)

  1、檻菊愁煙蘭泣露。

  (1)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

  蘭花:沾有露珠,看起來又像在默默飲泣。

  (2)那菊花怎么會悲愁,蘭草怎會哭泣呢?

  (擬人: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寫菊花含愁,蘭草哭泣,實際是主人公內心在流淚,表現了主人公的愁情愁緒——這是以悲景寫哀情的烘托手法。)

  (3)為什么用的是“菊”和“蘭”這兩種植物?為什么不用別的植物(如松、竹)?

  松:堅忍不拔的性格

  竹:剛正有節的節操

  蘭和菊的共同特點是高潔,高雅,超凡脫俗。作者借此也表現了抒情主人公的品質。

  2、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1)這里燕子有什么特征?(雙——追逐嬉戲、相隨相伴的歡樂)

  (燕之雙飛更反襯出人之孤獨。我們可以想象,當主人公目送時而繞梁嬉戲、時而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時,該懷著一份怎樣的悵惘啊?——這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反襯手法。)

  (2)燕子為什么要飛去啊?(羅幕“輕寒”——感到這絲絲寒意)

  只是燕子感受到嗎?

  (帷幕中的人: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蕩漾著孤寂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3、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1)月:明月即圓月,月圓而人不能圓,反襯出人之孤獨——這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反襯手法。

  (2)這里含有對明月怎樣的情感?(怨恨)

  (3)為什么怨恨明月啊?(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4)明月本來就不懂得離別的苦楚的啊!反映了主人公怎樣的心理?

  (對月亮無理的遷怒,更強烈地表達了主人公在離別中的煎熬及對月徹夜無眠的惆悵)

  (5)如果是懂得,你覺得該怎么樣呢?(似乎不該那么明亮地照耀得人心煩吧)

  (6)諳——熟知,表明主人公離別的煎熬是常態啊!

  4、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主人公獨上高樓,想干什么?可能在想什么?而她看到了什么?(想象!)

  A. “昨夜西風凋碧樹”—— “凋”字寫出了什么?

  a.一夜就使碧樹凋,寫出了西風慘烈。)

  b.也表現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

  景既蕭瑟,人更孤獨——以哀景襯托悲情

  (也許主人公不只是今晨看到“西風凋碧樹”,昨夜一夜未眠早就聽到了吧!)

  B.“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望穿秋水、望眼欲穿!)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

  (2)獨上——照應上文“離恨”,反照“雙飛”。正如“百年多病獨登臺”之孤寂凄涼啊!

  5、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1)兼——彩箋、尺素疊用:

  寄書愿望之殷切

  寄書內容之繁富

  (3)山長水闊知何處

  山長水闊——有兩重的阻隔,像山那樣的綿長,也像水那樣的寬廣。

  知何處—— 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愿望與音書無處可寄的可悲現實對比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把“離別苦”推向極致!詞也就在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

  6.小結:多情自古傷離別!晏殊把離別之苦寫得非常細膩感人。

  全班齊讀,讀出愁苦的語調。

  四.領會意象、意境的關系

  晏殊的確把離別之苦寫得非常細膩感人。這無疑是本詞著名的重要原因。但本詞被那么多人推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的上下片意境、風格是有所不同的。

  再次自由朗讀,說說上下片意境風格有何不同。

  明確:上闋愁苦,下闋高昂,全詞語調有起伏。與意象選擇有關。

  上闋選取“菊、蘭、燕子、明月”等柔婉的意象,意境狹小,風格偏于柔婉。

  下闋選取“高樓、天涯、山長水闊”等壯闊的意象,境界開闊,風格近乎悲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里雖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使主人公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眺望。所以,這幾句盡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情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氣象闊大,境界高遠,成為全詞的警句,曾被國學大師王國維引入他的《人間詞話》中,作為闡述做學問者的第一個境界。

  山長水闊知何處——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也增添了全詞悠遠遼闊的意境

  五、總結:

  本詞以“離別苦”作為貫穿全詞的情感線索,上片通過擬人、襯托等手法,以哀景烘托,以樂景反襯,把離別的愁苦寄寓在菊、蘭、燕子、明月等客觀事物之上,寫出因思念而徹夜無眠的煎熬,境界狹小,風格偏于柔婉;下片登高遠望而不見所思,音書遠寄卻無處可寄,通過內心強烈愿望與殘忍現實的對照,突出了主人公內心的孤寂凄涼、悲苦惆悵,把離別之苦推到極致。境界開闊,風格近于悲壯。

  六.主題提升:

  晏殊是位太平宰相,仕途坦蕩,一帆風順,他沒有蘇軾宦海沉浮的經歷,也沒有杜甫顛沛流離的苦痛,卻把離別的哀怨凄婉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許,這正表明:

  離愁——這人類普遍的情感體驗,誰也逃不脫人間的悲歡離合之情!

  深情朗讀,深入感受。

  七、課外拓展:比較閱讀——詞別是一家

  我們賞讀了晏殊這首表達人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的詞作,現在來看看他寫的同是表達離別之苦的詩作,比較詞與詩在表達上有什么區別。

  無題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瑟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注解:

  油壁香車:用油漆漆過裝飾華麗的車子,古代為女子所乘,此處代指女子。禁煙:即寒食禁煙,古代風俗,清明前二日不舉火,吃冷食物,謂之禁煙。魚書:書信。古詩《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句。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 認識詩歌意象,感悟全詩意境。

  2. 反復誦讀,體會詩人情感。

  3. 通過吟詠,了解古詩文賞析的一般方法和術語。

  二、重點:

  1、認識詩歌意象,感悟全詩意境。

  2、反復誦讀,體會詩人情感。

  三、難點:

  認識詩歌意象,感悟全詩意境。

  四、教學過程:

  (一)集體學習:

  1、導入新課:

  晏殊——《蝶戀花》。

  2、自主學習:

  (1) 作者。

  (2)誦讀全詞。

  ①對照注釋,注音。

  ②聽讀錄音。

  ③ 齊讀。

  (二)合作學習:

  1、 煉字析文,感悟意象:

  (1)讀完這首詞,說說詞人想通過這首詞傳達什么情感?

  提示抓關鍵詞 “離別苦” 寫與友人(戀人)遠別之苦。

  (2)古詩詞中常將綿長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請同學們找一找,詞的上闋寫了哪些景物?

  菊、蘭、輕寒、燕子、明月。

  (3) 這些景物蘊涵了詞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體現的?

  菊愁蘭泣和詞人一樣痛苦 以悲景寫悲情烘托。燕子雙飛 月明到曉 不能體會我的愁緒 以樂景寫悲愁反襯一夜無眠。

  蘇軾《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4)在詞的下闋中,主人公用哪兩種方法來排遣離愁別恨?有效果嗎?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看不見。“寄彩箋” “知何處” 寄無所蹤 “滿目山河空念遠”。

  (5)這闋中用哪些字、詞語點染出愁苦?(注意與詞中前語的對應關系)

  ①凋:“使……凋零”,使碧樹一夜凋去,寫風的`勁厲肅殺。

  ②獨:與上闋“燕子雙飛”映襯,寫孤獨無依。

  ③望盡:與碧樹凋盡呼應,境界一躍為廣闊。

  ④山長水闊:渺茫無著落,寫了悠遠遼闊的境界。

  (6)前人說這首詞上闋“情致深婉”,下闋“寥廓高遠”,通過我們的分析,說說你的看法。

  緊扣詞句中的用字,意境營造,闡述情感,體會詞的風味轉換。

  (7)請學生討論交流,上、下闋分別小結。

  ①齊讀本詞,上闋低沉婉轉,下闋開闊暢達,試用聲音充分體現。

  ②你對賞析詩歌有什么心得。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 10

  學習目標:

  1、會寫1個生字,會認5個生字,會讀會寫會用7個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3、能背誦詩歌。

  教學過程:

  一、揭題課題:

  1、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第四單元“生命”中的第三篇課文——《蝶戀花答李淑一》。(讀詩:注意讀準字音。)

  齊讀課題:你發現課題與以往的課題有什么不同?

  2、師:這首詩是我們今天新接觸的一種文學形式,叫詞。詞是詩歌的一種形式。

  詞,有固定的格式,分為上闋和下闋,字數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的詞都可以配樂歌唱,因此就有了詞調,也叫詞牌名。“蝶戀花”是這首詞的詞牌名。

  也就是說詞牌名叫“蝶戀花”的詩詞,它的格式都是分上下兩闕,共六十個字。

  詞牌有很多種,比如“菩薩蠻”、“清平樂”、“沁園春”、“浪淘沙”“卜算子”等,這些都是詞牌名。

  3、這首詞的作者是——毛澤東。(出示毛澤東簡介)

  二、初讀

  1、指名讀。(糾正字音)

  2、詞解:輕飏(yáng):輕輕飛揚。

  重(chóng)霄九:九重宵、九重天的意思,古人認為九重天是天的.最高處。(這里因押韻而顛倒)

  3、齊讀。

  三、感悟詩義

  1、結合詞語解釋理解詩義:結合這些詞語解釋自己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2、帶著你現在對這首詩的理解再讀一讀這首詩。(好,把課本蓋上!)

  3、(出示整詩)誰來說一說,你從這首詩里感受到了什么?

  四、深入詩意

  1、上厥第一句。(誰來說說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失:痛失楊:楊開惠柳:柳直荀(楊開惠和柳直荀簡介)

  楊柳:雙關,既指楊開惠和柳直荀,也指他們的靈魂像楊花柳絮一樣。

  2、上厥第二句。

  問訊:詢問吳剛和嫦娥捧:敬禮備至。

  3、下厥第一句。

  4、下厥第二句。

  5、帶著你對這首詩的理解,一起讀一讀!(出示整詩)

  五、領悟詩意

  1、從這些不同顏色的字里,你讀出了什么?

  2、再讀。

  3、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我的視角。

  板書:雙關

  引用神話

  4、誰來說說你的視角。

  六、課后題解。

  七、配樂欣賞。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案】相關文章:

蝶戀花 答李淑一10-04

蝶戀花答李淑一08-23

蝶戀花·答李淑一10-10

《蝶戀花·答李淑一》賞析10-08

《蝶戀花 答李淑一》教學設計07-01

《蝶戀花·答李淑一》教學反思10-11

《蝶戀花·答李淑一》原文及賞析11-19

《蝶戀花答李淑一》的演唱風格11-06

音樂課件:《蝶戀花·答李淑一》07-09

《蝶戀花答李淑一》及《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教案設計08-2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20 | 在线深夜AV免费永久观看 |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中文字暮人成乱码熟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