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故事

時間:2025-02-26 14:54:49 小英 蘇軾 我要投稿

蘇軾的故事(通用16篇)

  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范,縱意所如,觸手成春。而且蘇詩的表現能力是驚人的,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下面給大家分享蘇軾的故事,歡迎閱讀

蘇軾的故事(通用16篇)

  蘇軾的故事 1

  蘇軾是個智者。他的智,在于能忍,在忍耐中等待時機。蘇軾又有他愚的一面,他的愚,是愚忠,以一個忠字,削足適履,評價歷史人物。

  宋仁宗嘉祐六年,蘇軾在應制科考試時所上的《進論》中,有一篇《留侯論》,主要觀點是,劉邦之所以成功是“能忍”,項羽之所以失敗是“不能忍”,項羽不能忍,所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劉邦能忍,養其全鋒而待其弊。劉邦“能忍”是張良教他的。蘇軾對張良充滿崇敬之情:“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他認為張良有蓋世之才,但年輕時候,雇勇士刺殺秦王,是匹夫之勇。在圯上老人的教誨下,有了能忍的肚量,此后幫助劉邦成就了帝王基業。功成身退,封為留侯。

  蘇軾對賈誼的評價就不是很高。他肯定賈誼有王佐之才,但碰到漢文帝這樣的賢君都不能被重用,是什么原因呢?不是漢文帝不能用賈誼,是賈誼不能用漢文帝。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劉邦時代的老臣把持朝政,這些人都有功于漢文帝。像絳侯親自把玉璽授給文帝,灌嬰手握數十萬大軍,平息呂后家族叛亂,他們和漢文帝的關系,是父子骨肉情所難以企及的。賈誼不過是洛陽的一位少年,想把別人的想法全拋到一邊,而推行自己的主張,這怎么可能呢?蘇軾說:“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倍@個賈誼,文帝不采納自己那一套,就痛哭流涕。到了長沙之后,寫出了吊屈原賦,更是郁悶之至。在長沙的日子里,時常以淚洗面,至于夭絕。這是不能應對挫折!胺蛑\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蘇軾研究歷史人物,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學以保身,學以致用。他的一生中,起起落落,始終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一次次由人生的低潮到達政治的高點。

  蘇軾有賈誼之才。仁宗讀到蘇軾、蘇轍的文章,高興地對家人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歐陽修讀了蘇軾的文章后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碧K軾和賈誼完全不同的命運,因為他不像賈誼那樣“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他知進知退,進有守,退有據,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每一次的退,都成了進的階梯。

  也有很多人不喜歡蘇軾,因為他喜好放言高論。他苛責周武王伐紂,語出驚人。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孟子說,武王伐紂,“非弒君,是除獨夫!碧K軾說,武王不該伐紂,或者等待殷人改立新君,或者等待紂王自然死亡。這樣天下無王,等待圣人出現,就可以天下歸之,圣人你也不能推辭了。這么說來,對秦二世這樣的暴君,不是也不能討伐嗎?宋朝的開國皇帝,是從后周的孤兒寡母手中奪取天下,不也該受到譴責嗎?用愚忠的標尺,量來量去,說三道四,實是愚不可及。

  宋儒好論古人,都是用了這桿忠的標尺,這有時代原因。蘇軾作為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必然打上歷史的烙印。

  蘇軾的故事 2

  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后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后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托故阻止,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一日,蘇洵來到后花園內,只見山石間流過一泓淙淙碧水,微風中送來陣陣花香。紅日西下,綠樹掩映,一彎新月掛在半天之上。這位老先生頓時詩興大發,忙喚來蘇軾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蘇洵說道:“如此佳境,不可無詩。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們各自吟出兩句詩來,且要將此二字依次作為上下句的末字,吾兒以為如何?”兄妹一起應道:“父親說得好!

  蘇洵見兒女一起應允,十分高興,首先吟出兩句詩來:

  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間過來香。

  蘇軾一向以詩詞著稱,聽了父親的詩句,以為過平過俗,不以為佳。誰知正當他沉吟之際,調皮的小妹卻開口道:“兄長平日作詩,思路何等敏捷,想當初嘲弄小妹額角長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的詩句,得來何等迅速,今日緣何思路閉塞?”

  蘇東坡一聽,知道小妹又在調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兩句詩來:

  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這蘇小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妙,聽了父兄的詩句,兩相比較,覺得還是哥哥的略高一籌。心中尋思道:“長兄的詩句好則好,但嫌欠雅!毙∶寐约映了,恰好遠處傳來杜鵑的啼鳴,她聞聲生情,也信口因此兩句詩來:

  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小妹詩句剛吟出,父兄不禁齊聲贊好。

  蘇東坡被貶嶺南為官,一日無事游山,只見一個小和尚跪在廟門口眼淚汪汪,十分奇怪,忙問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訴道,因為他在點燈時不小心將燈盞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還罰跪廟門口三日。蘇東坡一聽很氣憤,便走入廟內去見方丈。

  廟中的方丈一聽說是當朝才子蘇學士來訪,喜出望外。蘇東坡一進廟門,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賴地央求蘇東坡留個手跡。

  蘇東坡對這個方丈十分憎惡,但為了使廟門口那個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應了老和尚的.請求,說:“寫字可以,但必須請廟門口那個跪著的小和尚前來為我磨墨展紙!

  老和尚一聽,立刻滿臉堆笑,連聲答應說:“阿彌陀佛,老納遵從吩咐。”

  時隔不久,佛印云游來到此山,見了對聯捧腹大笑,問老和尚:“這幅對聯原是兩個字謎,你沒猜出來嗎?”老和尚連忙追問是什么意思,佛印要過紙筆,揮毫寫了兩個字,拂袖而去。

  蘇軾曾兩次到杭州任地方官,浚湖筑堤,頗有政績。他寫過不少盛贊西湖的詩篇,其中一首這樣寫道:“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

  相傳蘇軾與其父蘇洵及小妹,就有過一次:“深淺隨所得”的撰聯比賽。這日,他們來到五云山之西的云棲。此地因五彩云霞飛集停佇而名,向以清涼幽靜、花香醉人著稱!霸茥駨健睘槲骱司爸。蘇洵見此美景,要大家各作一聯,并限定收尾之字為“冷”和“香”。蘇軾思維敏捷,當下說道:拂石生來夜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蘇小妹也不甘示弱,說: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蘇洵聽了,連連搖頭說:句子都還不錯,就是與此間景致離得太遠了些。你們聽我的——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

  蘇軾和小妹不得不嘆服,直夸此聯是神來之筆。

  蘇軾的故事 3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期滿后,主動要求到貧窮落后的山東密州(今諸城)任職,擔任該州的最高長官“知州”。當時密州的百姓生活很困苦,蘇軾便跟百姓同甘共苦,幫他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有一次,他跟同僚劉庭式沿著城墻根挖野菜,忽然在一叢枸杞旁發現了一個用包裹裹著的棄嬰。他心痛地撿起棄嬰,抱回府中撫養,從中更深地了解到百姓生存的艱難。于是,他下令州府的官員到野外去撿拾棄嬰,自己也“灑涕循城拾棄孩”。幾天時間,州府中就收養了近40名棄嬰!他把這些棄嬰分別安排到各家撫養,政府按月發給撫養費,兩年內就救活數十名棄嬰。

  兩年后,蘇軾被貶到黃州。有一次,他從一位讀書人那里得知,當地有溺死初生嬰兒的野蠻風俗,他聽了很痛心,立即提筆給本地太守朱壽昌寫了一封信——《上鄂州太守朱康叔(壽昌)書》,并請朋友將這封信當面交給太守。在這封信中,蘇軾首先訴說了讓他“聞之心酸,為食不下”的棄嬰惡俗的慘狀:

  在列舉了一些悲慘事例后,蘇軾又提出對殺嬰者繩之以法的建議:

  準律故殺子孫,徒二年,此長吏所得按舉。愿公明以告諸邑令佐,使召諸保正,告以法律,諭以禍福,約以必行,使歸轉以相語……若以律行遣數人,此風便革。

  為避免殺嬰事件的發生,他還建議對那些養不起孩子的窮人給予救濟:

  在救助棄嬰上,蘇軾不但仗義執言,給地方官員獻計獻策,還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在上書鄂州太守的同時,又成立了一個“救兒會”,請慈悲、正直的鄰居谷某擔任會長,讓一個和尚當會計!熬葍簳眲訂T富人捐錢,用來買米、買布、買棉被;還到各鄉村調查貧苦的孕婦,她們若應允養育嬰兒,不再拋棄,便贈予金錢、食物、衣裳等。他自己雖然囊中羞澀,也給“救兒會”捐了十緡錢。他說,如果一年能救一百個嬰兒,便是一件大喜事。

  蘇軾初貶黃州,與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就是“挾彈擊江水”。這種游戲,不知是拿彈弓將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誰打得遠,還是類似于我們兒時玩的“打水漂”,拿一塊小瓦片或者石頭斜著投入水中,瓦片或石頭貼著水面上一跳一跳地過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種,作為一個年過45歲、華發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備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這種充滿童趣的游戲,的確天真得可愛。

  比這更可愛的是,他居然會用竹箱去裝白云。一日,蘇軾從城中回來的路上,看到白云從山中涌出,像奔騰的'群馬,直入他的車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處到處亂竄,于是他將白云裝了滿滿一竹箱,帶回家,再將白云放出來,看它們變化騰挪。所以他的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攜反茅舍。開緘乃放之,掣去仍變化。”

  這些白云就像飛禽走獸一樣,被他賞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總是和無邪相連,所以蘇軾不相信世界上有壞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對弟弟蘇轍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睂τ谙莺^他的政敵,他不記恨,更不會打擊報復。

  蘇軾的故事 4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諸多領域都很有成就。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蘇軾天資聰穎,在父親蘇洵的耐心教導下,他小小年紀就已經讀了很多書,經過幾年的奮發努力,蘇軾的學業大有長進,親朋好友都稱他是一個難得的神童,說他以后一定是文壇的奇才。

  蘇軾在一片贊揚聲中變得有些驕傲了,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一天,蘇軾寫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辈褜β撡N在了門前。也就是說,蘇軾說自己認識所有的字,而且讀完了世界上所有的書。

  一天,一位白發老翁路過蘇軾家,看到了這副對聯?催^之后,老翁覺得蘇軾過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兩天后,老翁拿著一本書來到蘇家,要見蘇軾。他說自己才疏學淺,特來向蘇軾請教。蘇軾滿不在乎地接過書,結果翻開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個也不認識,頓時紅了臉。老翁見狀,不動聲色地對蘇軾說:“請你賜教!碧K軾非常著急,但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后鼓起勇氣告訴老翁,這些字他一個也不認識。

  老翁聽了這話,捋著胡子大笑道:“蘇公子,你不是已經‘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了嗎,怎么會一個字也不認識呢?”說完,老翁拿過書扭頭就走了。

  蘇軾感到非常慚愧,他絞盡腦汁,終于從老翁的話中悟出了真諦,于是提筆來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加了四個字,使對聯變成了“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碧K軾發誓要活到老,學到老,最后終于成為文學界和書畫界的佼佼者。

  學海無涯,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只是鳳毛麟角。我們要用永不滿足的態度來對待學習,一旦驕傲自滿,必定會使前進的腳步停止。

  蘇軾的故事 5

  公元1070年,修復六井工程剛剛開工,蘇東坡就被調離杭州。這一走,連蘇東坡自己也沒有想到,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歲的他又第二次來到杭州任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來,當時的西湖情況十分糟糕,湖面因雜草淤塞而大面積縮小,面臨湮廢的邊緣。杭州的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人民生活和整個城市的發展都受到了威脅。西湖一旦湮廢,不但沿湖的`千頃農田將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魚蝦菱藕等水生物也將完全喪失。當時,杭州是全國釀酒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廢,釀酒業必定無以為繼,朝廷也將失去巨額酒業稅源。另外,杭州當時有茆山和鹽橋兩條運河,它們縱貫南北,都和江南運河相溝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脈。在湖水充沛的時期,它們以西湖為水源,不僅河道通暢無淤,而且河水還可以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隨著湖水的枯竭,運河就不得不依靠錢塘江水,結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鹵,而且大量泥沙會隨著咸潮淤入運河,使運河每隔三年五載就必須疏浚,其耗費十分巨大。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西湖的湮廢,杭州城居民將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問題。面對著這樣嚴重的威脅,具有城市建設發展遠見的蘇東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興修杭州水系的計劃,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籌措工程經費,開始對西湖進行大規模的疏浚。

  在這次對西湖的大規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蘇東坡下令撤廢了湖中私圍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帶全湖景深之處,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圍內養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來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條溝通西湖南北岸的長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橋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楊柳和各種花草。于是,六橋煙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無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滿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運河與西湖溝通之處建筑閘堰,使縱貫城市中心的鹽橋運河專受湖水,與江潮隔絕,而使城市東郊的茆山運河專受江潮,兩河互不干擾,做到了潮不入市。與此同時,蘇東坡還征用士兵及民工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暢,清水遍全城。

  杭州因西湖之水而成為北宋規模空前的城邦,躍居當時全國第一大城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描寫杭州的富庶是“邑屋華麗,蓋十萬余家”。蘇東坡在杭州為官兩任,兩次為官都整治西湖,興建水利,繁榮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懷念蘇東坡,把西湖長堤稱為蘇堤。蘇堤春曉,更是引人入勝的西湖佳景。

  蘇軾的故事 6

  蘇軾做官故事

  眾所周知,蘇軾是我國宋朝的著名文學大家。深得皇帝賞識。1057年,宋神宗時,蘇軾做官,深得賞識,曾在徐州,湖州等多地任職。后來卻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了宋哲宗時期,蘇軾曾任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潁州等地。晚年時期再次被貶,宋徽宗時才被特赦北還。

  在蘇軾做官期間,發生了許多趣事。傳聞說蘇軾雖然為官多年,但是并沒有像其他官員的豪宅,在京城更沒有自己的宅子。在開封做官期間,兒子大婚,無奈自己這個做父親的'卻沒法為兒子購置一套新房。波折之下,蘇軾借了好友的一套房子這才把兒子的大事給辦了。雖然只是為官期間的一件小趣事,但是類似的事情可不少,由此可見,蘇軾的這些官做的是有多清廉。

  其實,縱觀史書,蘇軾一再被委以重任,一再被貶,無非就是因為朝廷有所顧忌,還有黨派之爭的種種因素。但這些絲毫不能影響蘇軾。無論做官還是被貶,他仍然有著自己的原則。在位時,一心為百姓著想,為官清廉,整頓吏治,務實為民。作為一名文人,他有著自己的報國大志,想要國家富國強兵。所以在職期間,一直踏踏實實,關心人民的切實利益,關心大眾疾苦。雖然屢次被貶,但是他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兩袖清風,深得人民喜愛。

  無論做人做事還是做官,蘇軾都始終干實事,不空談。

  蘇軾的故事 7

  蘇軾徐州做官參與抗洪

  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豪,不僅僅在文學和藝術上具有杰出的成就,而且還是一個頗有政績的官員,蘇軾的為官之路可以說一波三折,曾經幾次被發配到離京城很多的蠻荒之地,蘇軾抗洪講述的就是蘇軾在徐州做官的時候帶領士兵與群眾抗擊洪水的故事,在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為官的恪盡職守。

  史書記載,蘇軾在徐州做官的時候遇到了洪水,洪水決堤了,要淹沒曹村,由于洪水難以泄出,水匯集到了城下,城墻馬上就要被沖垮了,于是富民們都想要逃出城去躲避水災,蘇軾下令說,富民們如果逃走了,就會動搖民心,那么我還領帶誰來抗擊洪水呢?只要有我在,我就不會讓洪水沖垮家園。于是讓士兵將想要逃走的富民們趕回去,蘇軾穿著粗布鞋拄著木棍親自來到了武衛營,將卒長找來,號召卒長帶領士卒去抗擊洪水,卒長看到蘇軾還在堅守崗位,非常的感動,于是帶領著士卒們穿著短衣,光著腳,拿著箕畚鐵鍬出城抗擊洪水,筑成了一道長堤,長堤筑城后,洪水就不能進入城內了,這樣民心才得以安定,然而雨還在日夜不停的下,為了守住城池,蘇軾吃住在城上,即使是路過家門也不回家,并且讓各級官吏也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最終保住了城池,百姓也得以安定。后來蘇軾還將那里的情況向上級匯報,并且申請增調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防止洪水再來。朝廷聽從了蘇軾的'建議,并且表彰了蘇軾,到現在徐州的人民還在懷念蘇軾。

  從以上的講述可以知道,蘇軾作為一個官員是盡職盡責的,不僅僅以身作則,還帶動了一大批的官吏堅持自己的崗位,所以說蘇軾不僅僅是一代文豪,也是一個好官。

  蘇軾的故事 8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學家。詩、文、詞、書法都有極高的成就,傳世楹聯也不少。

  一次,蘇東坡與二友去九江趕考,因遇發大水,耽擱時日,遲到了?脊俳蛔≤浤ビ才荩愠鲆簧下摰箅y:一葉小舟,載著二三個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

  蘇東坡沉思片刻,對出了下聯:

  十年寒窗,讀了九八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一定要進。

  考官……

  一日,蘇東坡陪高麗(現朝鮮)使者出游,一路談興甚健,蘇東坡夸口說我國婦孺村老皆能對聯。使者遂叫路旁一老翁,指遠處一寶塔,吟出上聯:

  獨塔巍巍,七級四面八方

  老翁聽后連連擺手而去。使者笑問東坡:“這……”

  蘇東坡笑道“此翁已對出!

  使者問:“聯在哪?”蘇東坡說:此翁是用啞謎相對的,一只手擺了擺,意思就是:

  只手擺擺,五指三長兩短使者與東坡相視大笑。

  據傳,廣東嶺南有人出聯,無人對得出,便把聯語刻在石碑上:

  半邊山,半邊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蘇東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請蘇東坡對。東坡一看,問道:“一塊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聯?”說罷轉身就走。于是,當地人說蘇東坡也對不出。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調元(1734-?曾任廣東學政)也到了此地,當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蘇東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訴李,請李屬對。李說:“蘇東坡已對出了,何須再對!”眾人大驚。李調元說,蘇東坡的下聯是: 一塊碑,一行字,一句成聯一句空

  不過,蘇東坡真有對不出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雖欣賞蘇東坡的才學,但又對東坡恃才傲物不滿,于是出聯為難。這一天,他們游覽了鎮江的.金山、銀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聯曰:

  鐵甕城西,金山銀山三寶地。

  鎮江,古名“鐵甕城”,蘇東坡尋思數日,終未對出,至今仍為無對絕聯。

  蘇軾的故事 9

  一天,蘇東坡喬妝打扮前于江南游覽,見一道觀,便與隨從進去討杯茶喝。

  道人見他衣著簡樸,以為是個落第秀才,便冷淡地說:“坐”,回頭對道童說了聲“茶!”坐下之后,道人見蘇軾脫口珠璣,談吐不凡,料定這秀才有些來歷,便立刻換了一副面孔。說聲“請坐”,又叫道童“敬茶”。又坐了一會兒,老道悄悄地向仆人打問,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蘇大學士、杭州剌史老爺到了,這可不得了,著急剛忙地把蘇東坡引至客廳,畢恭畢敬地說:“請上座”,并回頭吩咐道童“敬香茶!”

  蘇東坡心想,道人尚且如此世故,難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覺暗暗發笑。

  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這個時機,便請蘇東坡留墨題詞。蘇東坡倒也不推辭,淡淡一笑,大筆一揮寫了一副對聯: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這副對聯,詼諧有趣,把老道以貌取人、虛偽世故的.嘴臉勾畫得維妙維肖。老道人見聯自知失禮,滿面羞愧。

  蘇軾的故事 10

  說蘇軾是著名詩人,大家肯定都是贊成的,說蘇軾是宋代著名的詞人,大家更是不能反對,說蘇軾是一個散文大家,大家也無法反駁,說蘇軾是書畫大家,也是正確的,但是要說蘇軾是一個吃貨,可能大家就要思考一二了。一個宋代著名的大文學家,怎么就成了一個吃后了呢?

  這個問題,若是細想,那還真沒什么問題,蘇軾他就是一個吃貨。有句古話叫做“君子遠庖廚”,也就是說一般在古代的.男子,都不會燒火做飯,認為這有失體統。特別是讀書人,更是不會下廚房,F今有道名菜,名字叫“東坡肉”,蘇軾好東坡居士,這道肉就是他所創。若不是正宗的吃貨,若不是對吃食有著很高的追求,蘇軾這么一個文學大家,同時還是一個宋代官員,怎么會下廚房,甚至還創作了一道菜呢?

  蘇東坡愛吃肉,“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于是他自己創了這么一道糯而不油膩,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的“東坡肉”。不僅如此,他還作了一首與豬肉有關的打油詩: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除了東坡肉,還有一道東坡涼粉。據傳蘇東坡在鳳翔府任簽書判官時,到鳳翔東湖避暑。夏日炎炎,天氣悶熱,蘇東坡想要吃一些清涼爽口之物。

  于是他讓仆人娶了一些小扁豆,然后將豆子研磨成粉狀,然后細細熬煮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后,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涼解暑之功效,此后在鳳翔各地廣為流傳,時人為了紀念蘇東坡,于是將這道菜命名為“東坡涼粉”。這道菜與“東坡肉”一樣,流傳至今。

  除了東坡肉和東坡涼粉,其他與蘇東坡有關的食物,還有東坡墨魚、東坡豆腐等。

  蘇東坡還精于茶道,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洞雾嵅茌o寄豁源試焙新芽》:“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彼麆撟鞯纳⑽摹度~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從以上的故事來看,蘇東坡絕絕對對是一個吃貨。

  蘇軾是一個歷史名人,被后人所熟知,不只是他的詩詞散文,關于他的一些小故事,也在后世流傳了許多。

  秦少游娶蘇小妹的時候,按習俗要做催妝詩,秦少游在前方就已經被為難了許久,好不容易到了新房門口,哪知道蘇小妹說了一個上聯,秦少游久久思考而無所得,正抓耳撓腮之際,蘇東坡在一旁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靈光一現,當即對:“投石沖開水底天”。如此得蘇東坡相助,秦少游才順利娶得美人歸。

  蘇軾自幼聰慧,少年時讀書常常受到師長的稱贊,久而久之自然就養成了自負的性子。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門前貼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哪知道沒過多久就被人打臉了,一個老婦人拿著一本書前來尋問,書中那字復雜深奧,蘇軾也不認識書中的字。

  婦人借此婉轉批評了蘇軾,蘇軾受了教訓,知道自己并沒有那么能干,需要學習的還有許多,于是將那對聯改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此后蘇軾發奮讀書,這個故事一時傳為佳談。

  蘇軾的故事 11

  吟詩赴宴:蘇軾在去京城赴考的時候,被幾個相同年紀的讀書人看不起。于是他們擺下酒宴,邀請蘇軾來,打算借機戲弄一番。蘇軾受邀后,立刻動手前去赴宴。在宴會開始之時,有人提議用行酒令將餐桌上的食物單獨食之。意思就是引用歷史人物搭配相關事跡,還必須與菜的主材相呼應,這樣就能單獨吃一份菜。于是眾人紛紛出口成章,有人說“姜子牙渭水釣魚”,有人說“秦叔寶長安賣馬”,還有人說“諸葛亮隆中種菜”。六人先后將菜全部搶完之后,蘇軾說了一句:“秦始皇吞并六國”,將他們面前的菜全部端到了自己的面前,六人無言以對。

  出人頭地:蘇軾參加科舉開始時,書寫了一篇極為精彩的案卷。當時的`主審官歐陽修對此十分欣賞,但當時案卷都是密封的,無人知道答題人是誰。歐陽修覺得這份答案的文風與自己的弟子曾鞏很像,為了避免他人說自己徇私舞弊,就將蘇軾的案卷排在第二。開榜后,知道作者是蘇軾的歐陽修悔恨不已,對蘇軾十分慚愧,而蘇軾的大度也十分對歐陽修的脾氣。于是歐陽修收蘇軾為弟子,并說了一句:“如此俊才,真應該出榜于人頭地”。

  蘇軾的故事 12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父蘇洵是當時的散文大家;母親程氏出身于一個有文化的官宦家庭,是一位明大義、有才學的女子。蘇家藏書甚豐,父母對蘇軾有著良好的影響和教育,加上他聰敏好學,7歲知書,10歲能文,出口成章,所以親友夸獎,遠近聞名。

  有一天,蘇軾和弟弟蘇轍跟同鄉程建用、楊咨在草堂一邊游戲,一邊吃著饅頭。突然,天空烏云密布,大雨滂沱。四人商量聯句成一首完整的詩歌。

  程建用先出第一句:“庭松偃蓋如醉。”意為堂前濃密偃臥的松樹在風雨中像喝醉了酒一樣不住搖動。楊咨接著說:“夏雨初涼似秋!币馑际窍娜盏挠暌粊黻幇灯鄾觥踉茐喉敚孟袷乔锾。蘇軾緊跟著楊咨吟道:“有客高吟擁鼻。”這一句寫的最為典雅,用晉朝大臣謝安的典故。意思是此時此地,有幾個文人用雅音拖長聲調吟詩作賦。幾個人一聽齊聲叫好,說這句詩有聲有色高雅含蓄,這時蘇轍看見大家都只顧品詩顧不上吃饅頭,于是又聯了一句最俏皮的話:“無人共吃饅頭。”聽罷三人都哈哈大笑。

  蘇軾稍大一點,就到四川峨嵋山下眉山城西面的壽昌書院里讀書。書院的教師叫劉微之,他既精通經史又會寫詩作文,是位學識淵博的學者。

  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吟誦了自己新近創作的一首《鷺鷥》詩。老師吟罷,傳來了學生的一片贊揚聲,老師看看學生們的反映,然后說:“大家不能都一味夸好,還要大膽提意見!闭n堂上一片沉寂,老師用鼓勵的'眼光望著大家,看到有一位學生開始用手指輕輕敲著桌子,一遍又一遍地默念“漁人忽驚起,雪片隨風斜”,從他的神態看,老師知道這位學生對詩似乎有點看法,他就問:“蘇軾,你對這首詩有什么看法?”

  蘇軾很有禮貌地站起來說:“這首詩從整體來看寫得很好,但有一點學生不清楚,想請教老師,這后兩句中的‘雪片’是不是指鷺鷥受驚時一瞬間掉落下來的羽毛?”“正是,正是。”老師連連點頭!皩W生前幾天在江邊玩,親眼目睹鷺鷥受驚時,一瞬間掉落下來的羽毛,離地面很近,并不是隨風斜飄的。”

  “詩首先要真,既然不合乎事理,就請你改一改吧。”老師用真誠的眼光看著蘇軾,然后又轉向學生,“大家都試試看吧。”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說一句話。蘇軾也沉吟了一下,然后說:“我看可以改為‘雪片落蘆葦。’”

  劉老師是位謙虛好學的人。他凝思片刻,稱贊說:“改得好,改得好!

  這‘落’字讀起來聲音鏗鏘有力,合乎事理,使人們仿佛看到鷺鷥驚飛時掉羽毛的生動情景,這樣詩的意境就比原來清新優美得多了。”

  從此以后劉老師經常和蘇軾一起切磋詩文,常常告誡別的學生要好好向蘇軾學習。

  蘇軾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他博覽群書,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21歲考中進士,在詩、詞、散文、書法諸領域里都有巨大的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譽為豪放派詞宗;書法方面,他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他的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樹一幟。

  蘇軾的故事 13

  詩治野馬

  在儋州(在廣東海南島)北部的石馬嶺上,有一塊以蘇東坡名字命名的石頭,叫做“東坡坐石”。坐石中央,隱隱約約可以看見袍痕鞋跡;坐石附近,依稀可見馬蹄的足印。

  這是怎么回事呢?

  相傳八百年前,石馬嶺一帶的農作物經常被糟蹋,人們都以為這是山上野獸作的孽,所以獵人們決定狩獵捕捉。

  這天深夜,獵人們等候在荊叢隱處,正感到有點困倦的時候,只聽見—陣馬群的嘶鳴聲。獵人們立刻循聲追去。可是真怪,追到山頂,馬叫聲一下子稍失了,也不見半只馬蹄印,這馬群到哪兒去了呢?

  天亮以后,只見馬蹄過處,一片片莊稼被糟蹋得不成樣子。

  第二天夜里,獵人們分頭把守,一聽見聲音馬上出擊。同樣地,只聽見馬群飛奔上山,還是不知道馬群到哪兒去了。獵人們開始心灰意冷起來。

  這件事傳到了蘇東坡耳中,他想:便民之心不可沒有,利民之事不可不做。于是決定跟獵人上山實地查看一下。

  到了現場,蘇東坡顧不得亂石絆腳,荊棘扎人。他沿著一個個若明若暗的馬蹄印循蹤辨影,一直上到山頂。咦,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山頂上果然不見馬蹄痕跡,只有一塊塊石頭,千姿萬態,矗立四周,仔細瞧瞧,卻好象一匹匹石馬。

  “好家伙!”蘇東坡高興極了。獵人個個圍攏過來爭相問道。“怎么啦?”蘇東坡指點著石像對大家說:“這就是你們要追捕的害民之馬了。”說完,揮筆題詩道。

  石馬無蹄出府州,神仙遺下幾千秋。

  狂風蕩蕩毛不動,細雨霏霏汗直流。

  芳草滿堆難下口,鋼鞭硬打不回頭。

  牧童牽也牽不動,天地為欄夜不收。

  山下的父老百姓聞訊,紛紛前來石馬嶺賞詩觀景。此后,石馬嶺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常。一尊尊石馬守在山頭,就象一個個哨兵。石馬嶺一帶的農作物,從此再也不見禽獸來糟蹋了。

  蘇東坡詩治野馬的事,傳遍了儋州。男女老幼對蘇東坡的詩文才學夸贊不已。所謂“東坡坐石”,相傳就是蘇東坡題詩時坐過的。

  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

  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后評了第二。

  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后歐陽修后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于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并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高風亮節

  作為文人,難免就喜歡在政治上豪不避諱的抒發己見。幾乎就是才華同義詞的蘇軾也不例外,作為保守派的蘇軾對王安石的變法維新更是狂炮猛轟。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變法推行的第十個年頭,面對蘇軾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終于坐不住了。

  蘇軾因此被貶湖州,接著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審。史稱烏臺詩案的文字獄開始,大量跟蘇軾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連,就連已經逝去的蘇軾老師歐陽修及家人也未幸免。

  蘇軾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獄之苦。后來王安石變法失敗辭世后,宋哲宗昭命蘇軾代擬敕書,蘇軾絲毫不以政見不同而在敕書里公報私仇,反倒是高度評價了他的這位政敵。

  文中有一段曰:“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边@個給予王安石的評價,蘇軾自己也是當之無愧的。

  東坡居士的這種高風亮節、大公無私的精神實在令后人感動。

  東坡赤壁

  蘇軾被赦免后,遭貶至黃州?颗笥奄Y助住在東坡上的一間茅屋里(東坡居士有此而來),這時的蘇軾有了大量清閑時間,就到處題賦游玩,大量絕世名詞如《臨江仙》、《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等就是在這個時期寫出來的。

  蘇軾在游黃州赤壁時所寫《念奴嬌》更成了千古佳句。

  不過蘇軾雖然博學多才,但才地理上卻犯了致命錯誤,三國赤壁在武漢上游,而黃州赤壁在武漢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

  不過將錯就錯,蘇軾題詞的這個赤壁現在就被叫做東坡赤壁。

  涵養

  朝廷保守派復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沖突,再度被貶瓜州。

  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后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

  在廟里,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里有點瞧不起他。

  心里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里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里老納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

  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里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么人呢?”

  “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愧不如!”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后笑得飯都噴出來了。

  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

  “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贊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

  蘇軾聽后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退房

  蘇軾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準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

  他問老婦哭什么,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孝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

  于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碧K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宣傳養生

  蘇東坡是當時聞名遐邇的大書法家,他的字是珍品,求之不易。有些人見他行醫開處方,就備了寫有自己名字的優質紙張,佯裝生病來求他診治,以盼得墨跡。蘇東坡明知他們是無病求醫,卻從不拒絕,利用處方來宣傳養生知識。

  他曾留下一張墨寶,是他開給一位名叫張鶚的一張處方,其上寫道:“張君持紙求書,望得良藥,記得戰國時有張方子,我照服很見效,不妨奉上。主要是四味藥:一日無事以當貴;二日早寢以當富;三日安步以當車;四日晚食以當肉。”這四句話一直流傳至今,成為養生名言。

  蘇軾的故事 14

  北宋嘉祐三年,歐陽修受命主持禮部貢舉。他深知當時官場腐敗風氣盛行,于是,決心借用科舉取士的機會,狠剎這股邪風。這年,正逢京城會試,舉子們打聽到主考官是歐陽修,便想方設法找路子、托人情、送禮物、拉關系。誰知,歐陽修早已吩咐隨從,對來訪的舉子,一概謝絕入門,如有不聽勸阻者,可以"酌情訓斥"。弄得許多辛苦登門拉關系的舉子,只好悻悻而去。

  一天下午,一位身材瘦弱的青年文人,來到歐陽修的府第門前,一見門衛便說:"我是四川的蘇軾,要拜見歐陽大人。"他一再請求,門衛仍不讓進,歐陽修的隨從張旺,從里面走出來說:"歐陽大人已有明令:"來訪舉子一概不見,你還不快走?"蘇軾本是個清高之人,雖有朝廷大官的推薦信,但他不肯輕易拿出來,現事已至此,他只好掏出來,請求張旺轉呈歐陽修。誰料,張旺沒看信件還算客氣,一看信封見是張方平所托,竟火冒三丈,跳起腳吼道:"滾,快滾?"

  原來,歐陽修是慶歷新政的熱心促成者和積極參與者,而張方平卻是守舊派的重要頭目之一,兩人從來水火不容。如今蘇軾帶了張方平的信來,張旺怎能不火冒三丈?

  蘇軾也不示弱,用四川話不客氣地回敬了幾句。張旺被火上加油,一手便將蘇軾推倒在地上。蘇軾忍痛爬了起來,氣得大罵:"你狗仗人勢,天將滅你......"罵完又想:一個下人竟如此粗野無禮,他的主人定不是正直廉明之人,由這樣的人主考,我考有何用,不考了?蘇軾昂首走了。

  歐陽修聽到門外的吵鬧聲,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背著手走出來問原因。張旺躬著腰笑嘻嘻地說:"嘿嘿,大人,小的趕走了一個張方平的同黨。"歐陽修一聽,不由得沉思起來:張方平早已回鄉,病得奄奄一息,誰還能與他同黨......張旺見歐陽修沉默不語,立即呈上那封信,說:"大人,您看。"歐陽修仔細看完,兩道濃眉一豎,沉重地說:"唉?你誤事不淺?"他問清了蘇軾去的方向,拔腿就追。張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愣愣地站在門口,好一陣子回不過神來。

  原來,張方平在信中說,蘇軾乃四川才子,文章超群,只是看破紅塵,無意功名;經他苦苦勸說,才肯出山。他自己已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萬望歐陽修不計私怨,選拔賢才......歐陽修本是愛才如命的人,看了信怎能不激動異常?他想張方平在臨終前,竟能不計前嫌,向我推薦人才,我歐陽修絕不能讓蘇軾再度看破紅塵隱入深山。所以也就顧不得自己年過半百和主考官的`體面,看完信就急起直追。

  蘇軾邊走邊想:如今哪有識賢之人,還是回峨嵋山隱居為好......忽然間,只聽身后傳來一陣呼喊:"蘇學士留步?蘇學士留步?"蘇軾轉頭一看,只見一位衣冠不整、胡子花白的老人,手提厚底官鞋,一瘸一拐地跑了過來,一見蘇軾便喜得哈哈大笑。蘇軾嚇了一跳:"嗚呼哀哉?我碰上瘋子了?"他立刻飛快奔跑。還沒有跑上一箭地,又聽得后面遠處一陣馬蹄聲響,緊接著便有人大聲喊叫:"歐陽大人--歐陽大人--小心摔跤?"蘇軾心里一震,啊?那提鞋追趕自己的老人竟是歐陽修?他立刻轉身停住腳步,禁不住淚水奪眶而出。

  原來,當時歐陽修一激動,哪里還記得叫張旺備馬,后在路上跑時,厚底官鞋又扭了腳,為了爭取時間,他干脆脫鞋去追。張旺在門口好一陣才回過神來,悟出歐陽大人定是去追趕蘇軾?伤咽俏迨畾q的老人,怎能走得過年輕后生,于是張旺趕快備馬追來。

  蘇軾歉疚地走到歐陽修面前,納頭便拜:"歐陽大人,請原諒小生失禮?"歐陽修拉著他的手,親切地說:"蘇學士千里迢迢而來,一路多有辛苦,快請起?快請起?老夫差點誤了大事。"

  不久,蘇軾果然高中。后歷經滄桑,終成國家的棟梁之才。

  蘇軾的故事 15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蘇軾是其中之一,蘇軾就是蘇東坡,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說起蘇軾大家并不陌生,都知道他才識淵博為人闊達。曾寫下赤壁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名篇!

  有個叫佛印的禪師,是蘇軾的一個好友,他德高望重,佛學精湛。蘇軾受他的.影響也學了些禪道。

  一次蘇軾和這位老友比試坐禪。佛印欣然答應。蘇軾坐了許久微微張開眼朝佛印看了看,然后滿懷大笑。佛印問道:“你為何發笑?”

  蘇軾答曰:“我現在看你就像一坨牛糞!”

  佛印不作聲,問道:“那你可知現在我看你像什么?”

  蘇軾回答道:“不知道!”

  佛印回答:“我看你現在像一尊佛!”

  蘇軾聽完哈哈大笑,比先前笑的更歡了,回到家中還大笑不止。他妹妹蘇小妹見哥哥如此發笑不知何故,問道:“什么事笑的如此之歡?”

  “今天我和佛印比試坐禪,我看到佛印的樣子說他像一坨牛糞!結果佛印看到我的樣子他說我像一尊佛!虧他還是佛學大師!哈哈哈…”蘇軾說完仍是大笑。

  “哥哥,虧你還笑得出來!你就是比不過人家!你輸了!”蘇小妹說道。

  “我哪里輸了?”蘇軾不解的問道。

  “你看人家像一坨牛糞,說明你當時的心里想的就是牛糞;而佛印說看你像一尊佛,說明他心中想的是佛!禪學高深你還差的遠呢!”蘇小妹說道。

  蘇軾聽后想了想覺得有理,從此以后更加用心向佛印學習禪道。

  善惡本事同根,所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就是這個道理!

  任何一門學問皆有他的道德高深之處,如果不明其理,只是妄加推斷,憑一己之力實在太過于牽強。所悟出的道理也不過凡塵爾爾,實難端上大雅之堂。只有靜心悟道,理會本意,從根本出發,方可體會出天地大道,禪道高深!

  心靜則寧!不受凡塵事物干擾,寧靜以致遠,才能打開心靜,向更加廣遠的方向發展,拓展自己的視野!

  人本該如此!不必為那凡塵瑣事擾亂心智,向更高深的學界進軍!

  蘇軾的故事 16

  蘇軾正月初五的放生,說天降曼陀雨,他是為誰過生日?

  “泛泛東風初破五。江柳微黃,萬萬千千縷。佳氣郁蔥來繡戶。當年江上生奇女。一盞壽觴誰與舉。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宋蘇軾《蝶戀花·同安(君)生日放魚,取金光明經救魚事》

  農歷的正月初五,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因為年節許多忌諱都會在這天解除,生活恢復正常,破是出年的意思,破舊迎新。在宋朝,商業開市納客,人們可以開始從親戚拜訪延伸朋友社會,走出家庭,出外郊游拜客。而寺廟這天,有拜財神送貧的傳統,這是佛教的人間化。

  蘇軾這首詞,讀來極其輕快,看得到他游興高漲。

  “泛泛東風初破五,江柳微黃,萬萬千千縷”。

  那和煦的春天在初五這天到來,簡直風喚人間呀,你看看這江上楊柳輕黃,那是萬萬千千的楊柳,柔絲飄蕩,好個爽氣春天!

  是什么事讓蘇軾如此開心,僅僅只是少年春風的游玩嗎?不是。

  “佳氣郁蔥來繡戶!

  這點出了讓他有如此豪興的是一個女子,因為繡戶只能是女性的居所。

  “當年江上生奇女。一盞壽觴誰與舉?”

  這是說,這個女子是在江上或者江邊生的,而今天就是這個女子的生日啊。從壽觴上來看,這個女子已經成年,特地為他在江邊的酒樓上擺壽宴,那么她是誰,這么讓蘇東坡開心?

  那么蘇軾特地為這首詞做了注解“同安(君)生日放魚,取金光明經救魚事”

  那么金光明經講了一個放生的故事,說是流水長者帶著孩子游歷,看見有惡人捕魚,為了魚的生存,他借了二十頭大象馱水救了魚,這些魚不但得救,而且因為聽得懂佛法,全部升上了天界,回報給流水長者的是天上飄落美麗的曼陀花,和魚兒送給長者的最華麗的瓔珞。

  那么蘇軾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佛經典故呢?這個女子是誰?

  有人說這個女子是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但實際不是。這是寫他心愛的屈居妾室的紅顏君王朝云,而此時二十二歲的王朝云無怨無悔陪著蘇軾度過黃州最清苦的歲月,并給他生了一個孩子。此年蘇軾46歲。轉年正月初五就是王朝云的生日。

  那么王朝云的身世有什么奇特之處呢?她是錢塘人,但是十來歲就在客船上靠歌舞應酬客人,說明她身世低微,可以說就是江邊出生或者賣到江上。同情這個女孩的不止是蘇軾,還有他的妻子,女孩子十二歲,歌舞動人,身世可憐,如果蘇軾一家人不出手,這個女孩將來不堪。

  救人救到底,蘇軾和妻子買下朝云,看見她還小,就放在家中做婢女,實際是等她稍微長大一點給說個好人家。這是蘇家的仁義。

  后來蘇軾烏臺詩案發生后,家境變化,夫妻兩人決定遣散這些女孩。但是十八歲的王朝云固執地留了下來,愿意代替正妻王弗,去邊遠黃州照顧蘇軾。

  這已經不是收養與婢女的關系,這是互相的恩義與情重。蘇軾怎么不感動。這個女孩如同是他們夫妻當時一念救下的魚,回報他的是生死相隨。而且,在黃州的最后一年,王朝云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此前蘇軾已經有三個孩子,但是這個孩子的到來,無疑讓蘇軾感到特別開心,這是困境下老天給他的禮物,王朝云和孩子都是他心中的瑰寶。

  無論如何他要給出生在正月五日的朝云過次隆重的生日。

  “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

  我已經有了三個孩子,最可愛的就是抱在膝蓋上的這個啊!

  “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

  那么生日放生,是為祝福和感恩心愛的小妻子,兩個人這一生如同佛教的善緣,結出了愛情的果實。他希望因為孩子的到來,自己能夠命運眷顧,擺脫貧困,放魚也是初五送窮的一種方式。

  蘇軾非常感恩,奇女子王朝云和孩子就是老天給他的福報,他愿意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命運的感謝,對王朝云的'感謝,對未來的期望。

  所以這初五的風,這萬條千絲的楊柳,這身邊的愛人和孩子,帶給了他無限憧憬和豪情。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況且蘇軾也提前接到信息,可能今年他的職務會動一動。這總是人挪活的好事。

  這首詞側面描寫了宋朝初五的風俗,破五,拜廟,放生,送窮。但蘇東坡是真心的。

  此年四月,蘇軾接到調令,帶著王朝云和孩子輾轉水陸赴任。但是車馬勞頓,孩子在七月夭折在金陵的船上。給了中年的蘇軾和年輕的王朝云重大的打擊。

  但是王朝云仍舊陪在蘇東坡身邊,陪他度過最顛沛的歲月,直到三十四歲病死在惠州。

  當代人總是標簽化看待古人的愛情和婚姻,尤其是對王朝云這樣出身低微的女子。但是蘇軾為她正名,她是佛國仙女,有情有義,妻妾不足表達她的高潔和慈悲。

  她是早已成仙的魚,一生為了報恩而來。這是蘇軾對她最好的冠冕。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蘇軾的故事】相關文章:

蘇軾的故事05-27

蘇軾的故事10-16

蘇軾的故事08-26

(經典)蘇軾的故事11-19

蘇軾做官的故事10-01

蘇軾與茶的故事06-29

蘇軾創作的故事11-18

關于蘇軾故事09-04

蘇軾的故事(熱門)11-21

(精)蘇軾的故事10-2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午夜理论片福利在线观看 | 日韩成AV人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跟新 | 在线视频东京熟 | 亚洲中文字无幕码中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