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高級研修班活動在我們三小舉辦,在這次研修活動之前,我對略讀課文的了解很少。第一,自己目前使用的是老教材,沒有略讀課文;第二,出去聽課一般也很少有略讀課文的教學展示。聽過麗達老師的《香港,璀璨的明珠》和周素娟老師的《卡羅納》以后,我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有了點印象。王老師的點評和講解更讓我們在座的聽課者收獲良多。在心里我肯定了這條教學原則:教略而學不略。
在行動上,聯系《卡羅納》的教學,我認為教略而學不略應該是這樣的:
一、參考略讀課文教學的要求: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由此可見,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但是要求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教師需要做的工夫很多。我認為,首先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課文產生興趣,使他們不用老師要求,自己想盡辦法、抓緊時間去讀課文,去了解課文。
這點周素娟老師就是這么做的:“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那)三鮮餡有人(他)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這個人就是娘;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不管你走多遠,無論你在干啥, 到什么時候也離不開,咱的媽媽!”多么深情的一首歌,多么動情的演唱!我想當時在閻維文歌聲中,誰都想到了自己的母親,誰都被母親的溫情所感動吧。這吐字清晰的歌曲選用得很好,很好得喚起了他們的情感經驗,使他們走入關于母親的情境中。這個讀三年級的孩子,可以說是他們的同齡人卡羅納對母親的愛,“在母親生日時獻上的長達八頁的信”,他們都是能夠感同身受的。就是這樣一個在孩子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可是半年后,母親生病去世了”這是多么難以想象的事啊,他們當然會難過。這個可憐的孩子--卡羅納,對于這樣一個主人公,學生對他是另有一份感情的。創設情境,讓學生走近卡羅納和他媽媽,走入文本這點周老師做得很好,在選歌、選例子上都花了很多心思。
但是這個創設的情境還沒有結束!坝米约旱姆绞阶x通讀順課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這是不是就走出了創設的情境?至少是破壞了這個情感氛圍!如果用“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個可憐的孩子吧!”是不是更符合情境呢?
二、與精讀課文比較,略讀課文的教學中,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因此,正如王燕驊老師所說,略讀課堂教學結構要講究粗線條,為學生自主閱讀留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這點周素娟老師也做得很好。課文的教學緊緊抓住略讀提示,即,看看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么做的;從大家的言行中你受到什么啟發。在交流討論了大家的行為以后,小結,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傳達著對卡羅納的愛,假如你當時就在現場,你會怎樣去寬慰卡羅納呢?把自己想說的想做的寫下來。這就是讀懂課文,并感動后,自然流露的真情。
略讀課文以“提示”引路,課堂結構求“簡”。我認為周素娟老師的提示引路的時機如果再調整一下會更好,教學過程也會更流暢。
這是我的想法:在創設情境部分,我們已經花了很多的心思讓學生走入文本,走近卡羅納,“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個可憐的孩子吧”,就可以很自然的讓學生先去感受卡羅納失去母親的感傷、悲痛。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創設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了母親的關愛,也體會到了卡羅納對母親的愛,這是為卡羅納的悲痛服務的,正因為卡羅納對母親的愛這么深,他的悲痛、失去母親后的可憐才越發明顯。所以,讓學生先找找卡羅納失去母親后可憐的語句,學生的腦海里,卡羅納這個落寞的小男生會越來越清晰,他的懂事、敏感、體貼……這與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感知的卡羅納可不一樣。這是文本的形象,是具體的,有表情,有動作,有血有肉的。這才是學生對這篇課文感興趣的,真正想知道的。在感受到了卡羅納的可憐后,我覺得人們對這樣一位遭遇不幸的男生所做的事,才會真正的走入學生的視野,學生體會起來也會真的有感情。這個時候,知道了遭遇不幸的卡羅納之后,略讀提示中“看看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么做的”引路正是時候。而老師的行動正是大家中的一位。這樣課堂是不是會更緊湊?
我覺得略讀課,還應該給學生充分讀的時間,在讀中讓他們自己讀懂課文,教給他們多種讀的方法,可以掃讀,跳讀……而教師的語言不需要太多,但要精辟,在關鍵處給于點撥和提升。
正如葉圣陶說過的:“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弊寣W生在課堂中大膽的應用學到的本領,在教師的點撥下為自己課外獨立的閱讀做好準備。
這是我的認識。行動與認識之間總是有落差,在教學中我會努力讓認識指導行動。
[教略而學不略--聽略讀課《卡羅納》感悟]相關文章:
2.聽開學第一課有感
3.伽利略的成才故事
7.戰略管理論文
8.戰略人力資源試題
9.忽略閱讀答案
10.古代戰略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