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簡析:
《滿山的燈籠火把》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個成長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文章配有兩幅形象生動的插圖,記敘了作者住在農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風雨中墜入田邊的土井后的表現,最后被鄉村人們救起的感人故事。從中感受到人們的善良品質,學習作者遇事善于動腦思考及勇敢堅強的品質。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實際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獨立自主地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學會多音字“卡”,完成課后練習3;
2、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體會鄉村人們勤勞善良的品質;
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過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現,明白遇事要善于動腦思考,要勇敢、堅強。
重難點:目標中第2、第3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本課安排2課時進行教學。
三、說教法
針對課文作者的情感表現(哭喊著--不哭也不喊--淚如泉涌)非常鮮明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教師以作者情感為主線,以讀貫穿教學始終,注重學生的個性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采用“以讀促悟法”為主,“直觀教學法、想像描述法”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采用自主質疑法,合作解疑法,朗讀感悟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指讀導語,了解大意
(葉老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編者有意設計導語,是給予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方法,為學文設置鋪墊)
二、談話導入,質疑課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好。從課題處入手,大膽質疑,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輕聲讀文,畫生字詞
2、同桌合作,互讀互糾
3、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4、教師檢測自學情況
(課堂上,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自主、合作、交流識字方法,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讀不懂的地方上作記號。
2、大堂交流: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質疑問難:讓學生說出不懂的地方,注意課堂中的生成。
4、梳理問題,提出學習目標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可以使教師更有的放矢,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于發現,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五、布置作業:熟讀課文,獨立思考問題。
第二課時
一、圖文結合,直奔重點。(學習2-5自然段)
1、觀察課文插圖1,說出所見所思。
2、帶著問題,再次讀文。
3、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A、為什么亂掙的結果只會更壞?(想象亂掙的結果,理解“堅持”的意義。)
B、從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么啟發?
(首先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法,學生與圖親密接觸,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的能力,體會作者的勇敢堅強、善于動腦思考的良好品質,突出重點。其次,利用文本空白處,激發學生想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讀中感悟,讀中體驗。
1、默讀課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讓你感動?
2、指名讀被感動的句子,說說理由。
3、圖文結合,理解詞語意思,能夠遷移運用。
(渴望、滿山遍野、淚如泉涌、是熱的)
4、指導朗讀最后一段,認識設問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文,自我發現,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三、回顧全文,體味感悟
1、開火車有感情朗讀課文。
2、尋找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詞。
3、嘗試復述故事
(課標指出:積累語言材料的最佳途徑是復述。閱讀教學目標強調:學生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說板書
一個好的板書設計,能突出課文重點,突破難點。我抓住事情發展的順序,作者的情感主線為設計點,既簡潔又易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滿山的燈籠火把
起因 經過 結果
墜入 堅持 得救
哭著喊著 不哭也不喊 淚如泉涌
時間
課型
新授
課時
教學
內容
9滿山的燈籠火把
教學
重點
學習抓住課文重點部分,讀懂文章內容,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
難點
學習作者是看樣把重點部分寫具體,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 法
以讀代講法、引導點拔法、指導朗讀法
學 法
朗讀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學法、
教
學
目
標
知識目標
1、自學本課生字新詞,準確理解詞句的意思。認識本課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積累詞匯。
能力目標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
3、抓住課文重點,讀懂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卡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滿山的燈籠火把”是個什么景象?
2、從課題我們一定想知道發生過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
(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 默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2、 學生互動學習,老師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檢驗自學效果。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寫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好了在小組里說一說。
四、細讀課文,理解感知。
思考探究:
1、回憶的這個故事是分哪兩部分寫的?仔細閱讀,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動。
1、學生自讀課文,然后指名朗讀。要求讀準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問同學。
2、指定學生朗讀,評估朗讀效果。抽幾個學生分段讀課文,看他們是否讀得正確,有沒有讀不準的字詞,幫助糾正朗讀的錯誤。
請同學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學習生字交流記憶的方法。
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多讀幾遍。
課前收集有關知識對文章的學習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了望學生對本課生字的認讀情況,培養學生在朗讀中主動認字的習慣。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理解感情。
1、交流:哪些情景最使你感動?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為什么受感動。
3、把令你感動的內容讀給大家聽。
二、指導朗讀。
1、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要大段大段的齊讀,要引導學生邊閱讀理解,邊把自己理解的、體會到的情感通過讀表達出來。可以讀一句、幾句、一個自然段……根據情況而定。有的內容適合個人讀,比如“天上下著大雨……又往下陷了一點兒。”這幾句還有第3、5自然段;而第6自然段的場面描寫為了烘托那感人的氣氛,激發感情,可以采用齊讀的方式。
1、把沒讀懂的地方記下來。
讀后進行議論。
2、找出相關的語句及段落,并根據自己的題解來敘述。
3、把你感興趣的內容朗讀給大家聽,并說說你為什么感興趣。
4、學習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體的表達方法,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
反復朗讀仔細體會
并讓學生嘗試評價,學生夸講,與證人的語言:
普通話標準、感情充沛、有感情、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熟讀課文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課文大意,而且為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抓住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并認真品味精美的詞句,學習描寫的方法。
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及拓展知識面。
教
學
教
程
教師的活動及教法
學生的活動及學法
設計意圖
三、練習造句。
渴望、迫切希望
先理解詞意再造句。
熟讀課文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課文大意,而且為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補充資料:
雨幕:形容雨很大,天地間好像掛著幕布一樣。
盲目:眼睛看不清東西,比喻對事物認識不清楚。
渴望:迫切地希望。
喧嘩:聲音大而雜亂。
《語文同步讀本》指導:
引導學生自學《一件小事》、《荒島四十天》。這兩篇課文分別從關愛之情和自我救護兩個角度強化了課文《滿山的燈籠火把》的內涵。這兩篇課文通過文章后的“讀一讀想一想”都著重啟發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我”小時候在農村外婆家生活。
“我”在雨中一個人從田里回家
9滿山的燈籠火把 墜入一口井,自己勇敢地堅持著,并堅信親人會來援救。
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著燈籠火把,找到并援救了“我”
教學后記
[《滿山的燈籠火把》教學設計 (S版四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s版搭石課件
4.語文S版窮人課件
5.語文s版搭石課件
10.描寫滿山的花的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