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閱讀教學的古代視角--我思故我在(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浙江杭州市下沙二小 姓名:蔣爾云

作者簡介:本人從事教育事業12年,曾在小學教過7年,中學教過3年,在民辦學校教過1年。這樣的經歷使我有了較為開闊的視野,較為扎實的積累。獲得過縣級星級教師和教壇新秀的稱號。教學中,本人努力做一名研究型,專業型教師,注重科研來提升自己。

正文

用一句哲學家的話做題目,并非故弄玄虛,而是對閱讀本質的進一步認識。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倫理學使人莊重,自然哲學使人精邃,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正是在閱讀中,人投入了自身的勞動,才造就了這些新的品質。真正的知識更多來自思考而不是書本。讀書太多不思考,頭腦膨脹而壓抑,朱熹說:“蓋以我觀書則處處得益,以書博我,釋卷而茫然。”

然而在有些閱讀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歧途,陷入了誤區。例如以知識為中心,圍繞作者生平、時代背景、解釋詞語、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等方面提問,把文章分析得清澈見底。把一個“七寶樓臺”,的樓也拆了,瓦也揭了,梁也拆了,分解給你看。再例如,往往書還沒來得及讀,文章還沒來得及理解,一下子拋出一大串問題,辯駁、爭論、游離于文本之外,天馬行空、滿堂問、滿堂答,以學生“架空討論”代替老師的架空分析。這樣的思考使學生無從下“腦”,沒有興趣,找不到自己的生命主體,“我思反而我不在”了。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思考了。“我思我在”了。

(一)形象思維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想象是審美的翅膀,南朝文藝理論家劉勰說:“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聲。”如何引導學生想象呢。

1.切己體察。

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生活體驗,體察語言形象。如《五月端陽》這一課描寫關于端午節做香袋、包粽子、家家戶戶掛菖蒲的文字,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談一談,感受文中描寫的生活氣息。

有些文本意象,讓學生動手繪畫,可慢慢沉浸于文中意象。“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想想、畫畫“春色滿圓”,讓學生體會。

有些課文情節、情境可引導學生表演,使學生在一種虛擬實踐中產生一種新奇體驗,讓學生在想象中獲得切身感受。

2.朗讀中想象。

朗讀由視覺神經所感受到文字,經過傳導中樞神經到大腦,再由大腦通過處理由傳導中樞到口,變成有聲語言。這個過程中大腦中高度集中注意,必會形成表象思維。

例如朗讀“你把陽光帶給山谷,讓積雪化成淙淙泉水;你把細雨帶給土地,讓種子聞到泥土香味”。在讀過程中,山谷、積雪、細雨變化為頭腦中意象。

3、再造想象。

作品中的意義空白,不確定區域也能引發讀者想象,不用想象將空白填滿,無法完成對作品審美消費。作品中意義空白,不確定區域也能引發讀者想象,不用想象將空白填滿是一種浪費。覷得作品似是而非模糊處,計白當黑空白處,以一當十凝煉處,語微旨隱的含蓄處,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翅膀。如擴寫古詩、續寫結尾、補上省略號內容等。再如補寫文章結尾,將省略號內容補上等等。

(二)整體把握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什么是整體把握呢?一篇教材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統一體,作者把一堆零件按照一定的組織方式程序組裝成一部機器,出現了孤立部件沒有的新質。零部件雖有聯結或傳遞能量功能,但它們各自不能成為生產力,而機器能成為生產力。所以學習教材不應以字詞句為重點,而要學習課文如何言之有物、有序、有法、有理,這些都不見于部分而存在于整體之中,所以對一篇篇教材必須整教整學,不應零打碎敲。

鉤玄提要的閱讀是對語言文字由淺在意義轉入深刻理解關鍵環節。勢必經過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功夫,使厚書變薄,長文變短。可以引導學生從文體構成要素,作者思維特點,語段關系,內在邏輯方面鉤玄提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沿著作者寫文章思路一步一步去認識,理解作者如何表達,主要從整體高屋建瓴的讀懂課文,努力造成一種能使學生和作者共同思路和語言教學情境。

1.尋章摘句:直接從文段中摘取提示性或總結性語句,或將體現主要信息語言材料提取出來,組合成新句子。例如《臺灣蝴蝶甲天下》、《桂林山水》中每小節開頭都有提示性,總起性語句。這種信息篩選難度較小。

2.抽象綜合式概括。從原文材料中合并非主要信息,抽出共同具有本質屬性信息,進行綜合性概括,這種概括難度大,應降低難度,引導學生循序漸進。例如《兩塊銀元》,可先作提示列出提綱:塞銀元→縫銀元→送還銀元。引導學生概括。

3、抓層抓要點。根據要點設計問題,或直問(直接問要點內容),或改問(問到要點以外去),或縮問(只問要點局部)或擴問(擴大要點范圍)等方式,幫助學生對課文整體把握。例如:《訪青藤書屋》可分為①②/③④/⑤⑥三部分,請概括三部分大意,并從①②部分中找出用得好的動詞,③④部分寫順序。

(三)咬文嚼字

語言是需要細心咀嚼,耐心挖掘,潛心領悟的。葉圣陶說:“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咬文嚼字、表面看是斟酌文字分量,實際上是調整思想感情,進行著充分的思考。在不少名家名著中,一些最原始細小問題,哪怕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標點也是最具語文味的。賈島“兩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一推敲就兩三年、讓人佩服。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僅字、標點值得思考,其句子、段落都值得品味。可從語言聲音節奏、色彩氛圍、語調語序中推敲,體察作者怎樣精確、省儉傳神的運用語言、體察運用語言傳妙。

在小學階段,品味語言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層級,應該以淺顯方式出現,不宜過多過深。例如可以用比較法,對課文標點、字詞、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減一減、調一調、聯一聯、換一換、改一改辦法,在比較中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

如《背篼》這一課,課文中有這么一句話“村子里,炊煙裊裊升起,飄過了了梢。他知道,那是媽媽高高揚起的手臂,在呼喚自己。”有同學說:“那是媽媽高高揚起手臂,在呼喚自己,”寫得好,但說不出所以然來。本人把這句話換了一下,“那是媽媽在家里燒火做飯升起炊煙,在呼喚自己。”讓學生體會。

當然,有時只需讓學生想一想,不必過多去推敲。《紅樓夢》寫香菱學詩,讀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想:“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似無理,“圓”字太俗, 合上書一想,倒像是真見了這景的,再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然找不出這兩個字來。合上書一想就是品味,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合上書多想想。

人類幾千年的思維成果以書面形式保存,是人類思維訓練的強大杠桿。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才能占有這些思維成果。輕視閱讀,深層次問題是人類思維能力的弱化,閱讀對保護發展人類思維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作用。我們要以這樣的高度去認識小學閱讀教學,引導他們在閱讀中會思考、善思考。最后我還用那句哲學家的話結尾:我思故我在。

“新”閱讀教學的古代視角

--淺談新課改閱讀理念中的古代傳統理論基礎--

郵編:310018 單位:浙江杭州市下沙二小 姓名:蔣爾云

電話:0571-86937007 13386539739

作者簡介:本人從事教育事業12年,曾在小學教過7年,中學教過3年,在民辦學校教過1年。這樣的經歷使我有了較為開闊的視野,較為扎實的積累。獲得過縣級星級教師和教壇新秀的稱號。教學中,本人努力做一名研究型,專業型教師,注重科研來提升自己。

正文

這里的“新”指的是語文新課改教學中關于閱讀教學的一些新理念。記得一位偉人說過,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登上更高的山峰。同樣,閱讀新理念中也有著一些古代傳統理論的影子和蛛絲馬跡,包含著對古人閱讀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研究古代一些閱讀理論,也許更有利于深入理解新理念、推動新課改。

一、關于情感體驗

“體驗”一詞在新課標中出現了19次之多,足見其對于情感體驗的重視。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閱讀。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受到情感熏陶,享愛審美樂趣。”

關于閱讀中情感體驗。南朝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由此可見,古人讀書就非常重視情感熏陶。《紅樓夢》中寫林黛玉讀《西廂記》,讀到“碧云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時。”一時浮想聯翩,不禁雙腿一軟,竟然跌坐在小山坡上。這正是披文入情的表現。宋人尤袤對閱讀這樣描述:“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閱讀正是給人強烈情感體驗和愉悅才產生了這樣的魅力。

如何披文以情呢?古人特別重視朗讀和想象。

漢語語言本身具有獨特音樂美:清脆美,聲如裂昂;高亢美,響遏行云;纖弱美,鶯語蝶舞;渾厚美、黃鐘大呂;流利美,溪水潺潺;連腔美,珠圓玉潤”。老舍在《五月的青島》中有這么一段話,聲韻動聽優美,極富節奏:“綠,鮮綠、淺綠、深綠、黃綠、灰綠,各種的綠色,聯接著,交錯著,變化著,一直綠到天邊,綠到漁帆的外邊去,風不涼,波不高,船緩緩走,燕低低飛”。讀了這段話,給人強烈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古人讀書十分重視吟詠誦讀。“三分詩、七分讀”,“讀書爛,秀才半”等等。吟誦不但是記憶的重要手段,也是融化感情的主要方法。吟誦把無聲語言化為有聲語言,在感性聲調起伏中融化了感情。學生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身醉其意。

想象是情感體驗的翅膀,劉勰談到想象時說:“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情焉動容,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在想象中,讀者想像凌空而起,升騰變幻無窮畫面。從中得到了充分情感體驗。在想象中使學生“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渺渺而臨云”。

二、關于讀書方法

新課標指出,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新課標還指出,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于“精”與“博”,古人有許多方法值得借鑒。

(一)關于精讀

蘇東坡在《又答王庠書》中說:“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節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它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這種讀書方法,講的是每讀一遍應有一遍特定目的,不可毫無指向,模糊讀書。

那么每讀一遍應有何特定目的呢。南宋史學家,教育家呂祖謙在《古文關鍵》中說:“第一看大概主張。第二看文勢規劃。第三看綱目關鍵。第四看警策句法。”即所謂瀏覽→概要→鑒文→析句。瀏覽是對文章掃描,用跑讀法。概要,是對文章要點概括,用跳讀法。鑒文,是對文章鑒賞,用唱讀法。析句,是對文章字句精華的深究,用吟讀法。

葉圣陶對怎樣讀書有過這樣的描述:“逐步循誦,摘出不了解處所,試把那些不了解處所自求解答。不了解處所弄清楚了,又復讀一遍,明白了全篇或全章大意。最后細讀一遍,把應當記憶的記憶起來,應當研究的研究出來”。歸納起來,是質疑自答→復讀會意→細讀深究,這三步與古人四步讀書法異曲同工。

(二)關于“博覽”

除了精讀好課本外,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廣泛課外閱讀,丟掉了課外閱讀,無異砍掉了一只臂膀。培養閱讀能力,博覽不可或缺。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凡操千曲而后曉音,觀千劍而后識器”都說明了博覽的重要性。

當然,對于“精”與“博”的關系,還是應有先后順序的,朱熹談到“精”與“博”次序時說:“凡讀一件便精這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書亦易看……大率學者喜博,而嘗病不精,泛濫讀書,不若精熟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諸書,則涉獵諸篇亦得其精。”

三、關于閱讀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培養良好習慣,是人才成功乃至決定人生命運主要因素。“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有什么樣的習慣;有什么樣習慣,就有什么樣的性格;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命運。”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養成語文學習自信心和良好習慣。閱讀教學要培養那些良好習慣呢,古人對此有很多研究。

(一)善于質疑的習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學之始,思之端”,“學者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都是要在閱讀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吟詠誦讀習慣

古人十分重視吟詠誦讀的閱讀習慣,桐城派強調,“以聲入情,因聲求氣”。劉大魁在《論文偶記》中說:“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問,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三)下批加注的習慣

毛澤東讀書就非常重視下批加注,以促進思考。韓愈說:“手批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編。”

(四)勤于思考的習慣。

讀書既要讀熟,又要精于思考。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重讀古人關于閱讀的一些理論,讓我感到古人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閃爍著智慧之光,對我們今天的閱讀教學仍然許多有益的啟示。當然,古人的有些理論也難免帶有時代的烙印,我們應科學鑒別,繼承,更好的推進語文新課改。

作者郵箱: eryun123@21cn.com

[新閱讀教學的古代視角--我思故我在(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2.小論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3.小學閱讀教學說課稿

4.閱讀教學計劃

5.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件

6.閱讀教學課件初中

7.閱讀教學計劃精選

8.課外閱讀教學計劃

9.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10.群文閱讀教學課件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午夜在线视频影院 | 视频一区二四三区四区 | 午夜精品福利波多野结衣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无遮挡 | 日韩欧美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 亚洲欧美蜜芽tv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