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通用11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1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里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在我眼中,屈原是一位風度翩翩地詩人,又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英雄。那晚,伴隨著對屈原的好奇,我踏入他的世界……
透過朦朦朧朧的霧,顯現出一片薄煙籠罩下的村莊。不遠處,滿山綠葉與點滴小花夾雜,在薄霧中時隱時現。微風吹拂,吹動柳條微微搖擺,輕柔地劃過臉龐。忽然,我望見不遠處的.汩羅江的河堤上,有一襲白影。等我走近看時,是一位身材消瘦的老人。身襲一件白袍,雖濃眉大眼卻又微微蹙眉,眼睛目視前方,充滿憂慮之情。微風吹動他的長發,在空中任意飄浮。我走上前,卻發現他在吟誦著什么,見我走來,微一點頭,臉上雖然友好地笑,卻揮不去那一抹淡淡地、隱不去的憂傷。
“你在吟誦什么?”我打破了沉寂。
“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得上下而求索。”白袍人曰。我驚呆了,眼前這位滿懷憂慮的白袍人,竟是愛國詩人屈原!
“不愧是屈原,如此風度翩翩,但閣下仿佛有心事,面色不悅啊!”
“矣!國家出現奸賊,朝庭一片混亂,這個朝代馬上將要滅亡!”屈原滿懷激情地對你說。兩眼含淚,雙手緊握,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我一點兒忙也幫不上,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亂賊稱天?我只能用死來證明我對和平的赤心!”
我吃了一驚,不解:“為什么你非得死呢?你可先找地方一避,等風頭過去,或重整朝庭,或隱居山林,那樣也比死好呀!”
屈原聽完此話,長嘆一聲:“我已失去民心愛戴,全是那奸臣靳尚所賜,照此下去,楚國必亡不可。我又何必去讓自己親眼所見!我的忠心已無人能知,人人認我為叛國之徒,到處遭人唾罵。只有死,才能讓人們看透我赤忠之心,才能盲目樂觀洗去冤名,我的靈魂才能是為和平而活!國家已無力整頓,我何必不以死稱忠?”
見他長嘆,我也不出言語,汩羅江邊,他雙手抱拳:“多謝友人同我談心,如今我將要行此一程,望來生再見!”我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將要發生什么,但我沒有阻止,望著滾滾長江淹沒那一襲白袍,我的眼中泌出一滴淚……
我看見,屈原躍下的那一絲微笑……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2
汨羅江畔,是誰在低低吟誦“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楚國城外,是誰在拋灑滿腔激情,“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汨羅河畔,我遇見了你,獨自徘徊在汨羅江畔,你發自肺腑沉吟《橘頌》,滿腔熱情。我靜靜地站在一邊望著你,聽到忘情處,不禁也跟著癡癡低吟,思緒也不禁飄到千年之前。千年之前的幕幕情景展現在眼前,看著你一生的坎坷,心中的情感在也按捺不住,噴薄而出。
屈原,我替你不值。不值的是你雖有滿腔報國之志,滿腹橫溢的文采,卻被奸臣所陷害,不被重用。從此一顆巨星隕落。在被奸臣陷害之時,你天真地認為楚王會相信你的為人,你傲人的氣骨!怎堪世態炎涼!你一心想要愛戴的君王,竟在利益誘惑下,生生地將你逼上死路。你看啊!這就是你的君王,這就是你的信仰,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你在臨死前,仍然堅信楚王對你的那份情,在投江的那一刻,仍舊對楚王忠心耿耿,你可知,那層偽裝下的'殘酷!
我真想捧一泓清水,為你把眼睛拭凈,讓你看清這個世界!可是我不能,只因我不舍得。我舍不得看見你眼眸中的落寞,更舍不得讓你獨自背負國破家亡的痛楚。
在為你不值的同時,我也為你惋惜。我始終不明白,浩氣永存的你為何只愿屈身在不重用你的楚國,為何不另尋他路,展示自己的才華。如今,我讀懂了你,讀懂了你心中的那份摯愛!那份深情!那份不舍!
楚國——生你養你的地方。這里有你掛念的親人,有你可以暢談人生的知己,有你甘愿傾盡一生,想要保護的人民。你的根在這里深埋,你的浩氣在這里長存!若沒有奸臣之言,也許,你現在已經為你的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許這世上就沒有你的悲歌。
滾滾汨羅河水逝去,帶走了你的錚錚傲骨,卻帶不走你那雄雄的浩氣。蒼茫大地上,你的激昂楚辭在人間吟誦,你的慷慨悲歌在世間傳唱。若時光可以重來,我只愿和你在一世,不做親人,不做君臣,只為情誼而歌,做一世的知己。
是你,屈原。兩個字猶如銘刻在我的腦海中。我反復吟誦你的名字“屈原,屈原……”字間的情感已無法再用言語表達,心中的澎湃如潮水般起伏!若有下一世,定要和你相攜,品一壺清酒,暢談天下事。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3
所有的中國人都認為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年炎黃子孫都來祭祀他。然而我認為他的忠誠固然可貴,但他的才華也同樣不可忽視。
屈原本身是貴族,因而懷王讓他擔任朝中左徒。縱觀中國歷史,我們發現宦官外戚掌權的結果基本上都是覆亡,唯有屈原與衛青不同。這只能說明一點:屈原是個十分有才的大臣。《史記》中記載說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這些都足以說明他的政治才華之高。正因為他的政治才華“王甚任之”。為了保護生態平衡,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國家頒布了退耕還林,禁止捕殺動物等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法規。我相信大自然你在不久的將來會變得越來越漂亮。只可惜屈原雖然也有文學才華,但他的這兩種才華并沒有相結合在一起,并不像韓愈等忠臣那樣上書直諫君王的過失。相反,他在遭誣陷后只是自己做《離騷》來表達內心的憂苦。這一舉動,我認為是不明智之舉。不過好在《離騷》的文學成就很高,因此還是受到世人們的贊揚。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就能的出一個結論:屈原的《離騷》是被逼出來的。我們假設沒有奸臣的陷害,那么屈原也就不會訴冤訴苦。換句話說,若不是楚國的那個社會環境,自然也不會出現楚辭。楚辭中的`“楚”便有力地證明了楚國國君之昏庸。
我們贊揚屈原是歌頌他作為臣子對國家與君王的忠誠。鞠躬盡瘁的精神是我也贊同的,但是我卻不贊同他自盡的這種做法。這種做法表面看起來是與國共存亡,但其實也表現了屈原的軟弱:愧對現實而逃避。楚國滅亡之時,他應主動去承擔責任。我認為他應這樣就更忠于國君了:免官后先隱居不出,等到秦國入侵時便再向國君請愿做官,并表明自己盡忠于國家的決心。這樣國君任用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這樣,即使楚國亡國了,那么屈原也只是死于秦人之手,而非死于自己之手。人們就更加認為屈原是盡忠之臣,屈原也能完成自己效忠的心愿了。不過我這一切都是空想,可能沒有考慮到當時的楚國社會環境與屈原的心情。而且屈原要是按我所云去做的話,后人也不會用賽龍舟與吃粽子的方式來紀念他了。
屈原確實是偉大的,盡管有些事他做得并不好,但這一點也不能遮住他的忠誠與才華橫溢。他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驕傲。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4
在此先簡要介紹一下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楚國皇族人氏。生于約前340年。卒于約前278年。對于屈原之死的價值意義。自古就有爭論。在網上查一下屈原。各種議論層出不窮。千奇百怪。其中也不乏高手。我是望塵莫及了。但我還是任為屈原之死是有價值的。
屈原走上政治舞臺大概是公元前318年。當時是楚懷王為君主。楚懷王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他痛感時弊之誤國。大膽任用屈原。以實現楚國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各方面實力名顯增強。但楚國政治日趨腐敗。世風日下。楚懷王也開始逐漸變的昏庸無能。在奸臣的佐使下。罷免了屈原的官職。便將其流放京外。最后楚國被強秦所滅。屈原聽到消息后便跳江而死。據說跳江時屈原身穿一件白色長袍。我想這也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懷王的忠心吧!。也許有人會問:屈原為什不在民間組織士兵抗秦。以求復國。我可以告訴你第一楚國都城已破。第二當時楚國官場腐敗。各忠臣也都被奸臣所陷害。此時屈原獨自一人。孤掌難鳴。與秦國作戰只會增加尸體數量。與中“恐皇之敗績“不正好相呼應嗎?可見屈原對百姓的關心。不希望百姓在戰爭中受苦受難。
屈原還有另一個目的。他想用自己的死來喚醒楚國人民的良知。以此提高楚國的聲譽。希望楚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復國。他死的'值。因為秦朝后。以陳勝。吳廣為例。號張楚。百姓聽說是楚國大將。紛紛投靠。后以項羽為例。項羽是楚國大將的后代。以此也獲取了不少的民心。項羽兵進咸陽后。自立“西楚霸王“。這些足以證明屈原之死是有價值的。
也許還有人會拿屈原與文天祥比較。文天祥。南宋大臣。京城被破。皇帝被俘。文天祥便賣家產。聚眾萬人。準備復國。后被元兵所擒0這里就會有人問啦!既然屈原死的有意義。那文天祥為什么不學屈原在京城被破后跳江自殺。或者被俘后自殺。第一文天祥不是皇族人。第二民間還有許多忠臣義士和皇子。文天祥還抱有一絲希望。所以他不想死。不能死。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5
我是一塊青石,靜臥在汨羅江畔,已有三千個春秋。可以說,從古至今,閱江邊過客無數,然而大多已幾無印象,唯有詩人屈原的身影,令我事隔兩千余年,卻仍舊不敢忘記。
記得那天黃昏,我正望著布滿陰霾的天空發呆,忽聽見有人拖著沉重的腳步,往汨羅江邊行來,邊走邊念念有詞地吟唱著什么。這聲音飽含著哀怨,把河邊的空氣都染得陰沉沉的。我不禁把頭轉了過去:近了,只見他披散著頭發,憔悴的臉上寫滿了愁苦。聽風兒說,他就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因向頃襄王勸諫,而遭到其他官員的陷害,被含冤發配到了這里,但是他仍日夜為祖國的興亡擔憂……
“這不是楚國的大夫屈原嗎?” 不知何時,一位漁夫劃船到了岸邊,“大夫應該在楚王身邊享受榮華富貴啊,怎么會被流放到這里,弄到今天的地步呢?”
屈原聽到這問話,低下了頭,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答到:“楚王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再也聽不進我的`勸告,楚國危在旦夕! 大家現在都是骯臟的,可我還是個干凈人;大家人人都喝醉了,可是我還保持著清醒。所以就被大家趕到這里來了。”
漁夫聽罷,一臉的疑惑:“只聽說圣人從不固執己見,可以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改變。如果大家都變骯臟了,你何不隨波逐流、或者同流合污?既然人人都喝醉了,你完全可以一起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啊!何苦還要自命清高……”
“你這說的是什么話!”漁夫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屈原憤怒地打斷了:“我只聽說過,剛洗過頭的人總要把帽子彈彈再戴,剛洗完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掉衣上的灰塵后再更衣。我就算是跳進江心,成為魚兒們的腹中食,也不會陷入污垢中受世俗污染。”
漁夫無奈地搖了搖頭,劃船離開了。屈原一人站在河邊,眼中飽含著淚水,仰望著灰暗的天空。河面的風浪越來越大,打亂了他的鬢發,他的衣角。可在我眼中,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身影,卻異常的高大、挺拔,令我這塊冷血的頑石禁不住為之動容。
風兒傳來了楚國被秦國所滅的噩耗,屈原也像自己所說的那樣,毅然跳進了江心。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百姓都向汨羅江中投放粽子祭祀屈原,兩千年來從未間斷。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6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別人展示了他的一顆熾熱的愛國的心,他無不讓我佩服。
屈原十分愛國,他在國家危難之際寫下了廣為流傳的《離騷》,字里行間無不體現出他十分擔憂國家,掛念老百姓和對楚懷王不重用賢才的痛恨。他崇尚高潔和美好,而早上進諫,晚上卻被貶黜了。可是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他仍然想盡辦法勸說楚懷王,只為那一絲渺小的機會。他想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貢獻,可是入朝廷當官卻不被重用,他的'胸懷大志最后還是成了一紙空文。不得不說,屈原是悲慘的,他多么想進入朝廷當官,多么想進諫啊,可惜都沒有受到楚懷王的青睞。
屈原有許多美好品質,他崇尚高潔,以此來約束自己,以“亦于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來表達自己對美好品德的追求。他不同流合污,不與小人同道,寧愿隨流水而長逝,也不愿看到小人的丑態。他心系國家,最后終是不能看到國家飽受苦難而跳江自盡。
但是我覺得屈原可以不這么固執,不這么執著。他本可以尋求別的出路,或者委屈自己一點,這樣或許還可以得到楚懷王的青睞,受到重用。既可以舒展自己的抱負,也為自己的政治生涯添上了一筆色彩。他太想為國家做出貢獻以至于只局限于做一些無能為力而又沒有結果的事。在這點上,我覺得他的思想可以更加開放一點。但是每個人都是這樣的,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點。
屈原是多么偉大而又弱小的一個人啊!盡管他已沉入水底,但他偉大的愛國精神,高尚純潔的品質,遠大的理想抱負,早已深深的駐扎在我的心里。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7
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長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艱”中,我進一步地認識了他——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熱烈而浪漫的。于是他敢于把自己比作“美人”,飾香草綴明珠,駕虬馭驂,上天入地,與重華呼朋喚友,與天地日月并存,無不充滿了浪漫的幻想與恢宏的情感,然而屈原并不是豪放自由,恣情歡娛,追求自我的個性解放和自然完美的融合。屈原眼中的自然時時露出心靈的`影子——“乘鄂諸反顧兮,欸秋冬之諸風”,在屈原眼里,一景一物,一花一草,早已不再是本來的面目,而是帶上了濃重的主觀感情色彩,這種牽連,這樣的不能釋然,深刻地表露了他對故國安危,人民冷暖的關注。于是景物由情所化,文學以血寫成,人說“草木總有情”,大概就是這個意識吧。
屈原具有堅定的信念,高潔的情操。“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末悔”,正是詩人一生血淚鑄就的誓言。理想不容于世,他朗吟“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懷抱赤誠而不被人理解。他高歌“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但他關心的永遠是“世間事”——楚地的安危,人民的冷暖。于是他將自己置入了一個最痛苦的境界:遭貶謫卻心憂朝政,處一隅而胸懷天下。他耳邊縈繞的不是松濤飛泉,而是農人的哀號,他眼前浮現的不是明月花徑,而是強秦的覷視和朝廷不思安危的宴飲戲笑,他的心流血,然而他從沒想過拯救自己。楚國才是他,黎民才是他,天下才是他,楚國亡了,他自沉汩羅江——這不是輕生,不是自戕,因為他,已失去了自己。這樣一個屈原,用血去書寫,書寫他自己——一個熱烈高潔的靈魂。
攜著那汩羅江畔的“萬古悲風”,順著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屈原走進每個愛他,敬他的中國人心中。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8
千百年來,人們用包粽子,賽龍舟,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紀念他。可是,我卻并不覺得他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說,我對他很不滿意。人們,正是因為他的才學,他的許多對國家有益的意見而紀念他,可我,卻不能忘記他的一個致命的缺點。
當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歡,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終。雖說,他是為自己抱憾,為自己的'才華無人應答而自盡,但是,我想問一句,他這種 行為正確嗎?“跳江”,這是一種正確的反抗方法嗎?縱使他一心為國,才華橫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許你會說,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為了國家,大 膽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議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說他無膽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對于國家興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對于種種打擊后的放棄。跳江代表著他對一切都放棄 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已拋入九霄云外,他面對這個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頭腦、才華、忠誠,又有何用?他的這一舉動,真是讓人失望無比,一個人,如果 對待事情只有絕望,沒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偉業?跌倒1次要從第2次爬來,跌倒2次要從第3次爬起來……跌倒100次要從101次爬起來。屈原 雖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終沒能堅持下來,他沒有堅信著自己總有一天不會再“跌倒”,會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 是這樣,他失敗了。僅僅留下了那樣一篇《離騷》,絕唱千古,書寫著他一生的遺憾。
雖然人們一直贊揚著他,但是,我贊揚他的忠心為國,也鄙夷他的放棄懦怯。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9
閱讀經典中的歷史人物,屈原讓我銘記于心。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不但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改革家,而且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我很佩服他。
屈原是一個愛國愛民的臣子,也是一個抱負遠大的人。他在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努力為國家著想,一心想讓國家強大起來。屈原在擔任左徒時,為了楚國更富強進行了改革,使楚國強大了,也得到了百姓的擁護。
當秦國假意邀請楚懷王到秦國做客時,屈原極力阻止,可楚懷王的`兒子卻讓自己的父親去秦國,還把屈原治罪流放到了汨羅江一帶,結果楚懷王被殺死在秦國,最終秦國攻破楚國的都城---郢。屈原當時聽到這樣的消息,悲憤交加,他決心葬身魚腹也不茍且偷生。于是,在五月初五那天懷抱巨石投汨羅江自殺,為國犧牲了,直到今天,人們還包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屈原,可見屈原是多么的愛國愛民!他那寧可投江自殺也不巴結那些小人茍且偷生的精神真讓我敬佩。
我覺得屈原還是一個忠于皇帝的人。屈原曾遭兩次流放,甚至在第一次被流放了五年,雖然被皇帝流放,可他還是一心為國著想,天天盼著皇帝回心轉意,重新召見他任用他。那時有許多人都朝秦暮楚,屈原也可以到別的國家去做官,可他到死都沒有離開自己的祖國。
屈原這位出色的詩人,他給后人留下了許多詩。從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我更加感受到了他那感人的情懷。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屈原那高尚的品德值得我學習。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10
對于屈原,人們縱說紛紜。“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將自己說成是世上最清醒的人,何等的傲慢,但卻一直堅守自己的原則,即使被流放,被排擠,但仍然堅持,那種堅持,那種不與世同濁的堅持是很少有人作到的。
可能有人會說,屈原很迂腐,既然有才,既然楚國不識才,他大可到其他國家去,為何還要守在楚國,但也正是他對國家的堅守,國家的熱愛,那樣的堅持,才顯示他與當時其他有才能的人與眾不同,懷著對本國的愛,才使得他有了自己的根。
站在一個國家的角度看,他的確是很愛國,并一直堅持著去幫助國家發展。但他太過于堅持原則,雖然他的原則并沒有錯,但并沒有幫助到當時的時局。如果想讓國家時局得以扭轉,在陷入困境時,大丈夫能屈能伸,而不應因為遭到陷害而放棄救國,如果他是真的想救國的.話。他堅持個人原則,在某種角度看,并不是完全在救國,而是為了保持他個人品行的高潔,他把個人原則看得比國家興亡更為重要。就他所說,“舉世混濁”,“眾人皆醉”,他不愿同濁同醉,那么救國必然遭遇重重困難,并且他并不是一個真正懂得救國的人,他的方法過于直接,在那樣的情況下,他不懂得變通。而最后對生命的放棄,在某種程度上,是他對自我的解脫,如果他真正想要救國的話,就不應該用死來解決,因為,死對他來說,是個人品德的維護,自我的解脫,但對于整個國家而言,并沒有實際的作用,只能是奸臣當道的形式更為惡劣,讓他們的氣焰更加囂張。死,并沒有解決問題。雖然他曾試圖想辦法改善現狀,但他并不是一個能把救國堅持到最后的人,他唯一堅持的只是對個人品行的維護,似乎有點精神上的潔癖,他把這放在了救國的前面。其實從這也可以看出,屈原并不是一個心理承受能力很強的人,他不懂得勾踐的臥薪嘗膽,不懂得忍辱負重,不懂得國家利益大于個人,包括個人的精神。
當自己的理想沒有得到實現時,他選擇逃避,放棄。雖然,他那種精神,從哲學上,人的個人修養上,是很值得敬畏的,但從客觀實際來講,并不適合。他在那樣的狀況下救國,改革就應該預料到有重重困難,并且事情的走向不能在他的計劃之中,包括做人做事的方式,在當時的背景下,只要能救國,能改革,短暫的丟棄個人的原則是必要的,但他卻太過于執著于自己的原則。他本來有很多條路可走,但卻選擇了放棄,選擇了自己的人格,原則。
屈原的潔身自好讓我們看到他高尚品德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他缺少忍辱負重與犧牲。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 11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他,如同一團天地氤氳包圍著我,我看不清在哪里。漸漸的,霧悄悄地散開了少許,我看到了他駕著一葉扁舟。山谷很靜,只聽見他的槳撥動著水,水不舍地散開。,他安慰著水,最后給了水巨大的一個擁抱……
一瞬間,全中國似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沉睡的巨龍長吼一聲,喚醒了民族文化,也喚醒了沉睡的我……
我看著他,隔著一層朦朧的紗,眼中的他,既真實又無法靠近。
也許,他是臭美的。
美好的身世造就他臭美的性格。他愛少年之“年歲雖少,可師長兮”。他愛美人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在歌頌自己美好的志向時,不忘贊贊自己美;他在表達自己被貶的無奈與悲痛時,不忘贊贊自己美;他在為國家憂國憂民時,不忘贊贊自己美。美人之心是人都有,也許這不是臭美,這是浪漫,高潔傲岸,精神思想的純白潔凈,不愿沾染世俗的混沌之氣。
這不是臭美,這是浪漫的與高潔。
也許,他是懦弱的'。
接受不了楚王對他的疏遠,眾人的排擠,他選擇輕生。無法正直面對自己的生命的人,懦弱至極。他自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帶后,無日不為他的祖國的命運憂心,直到楚國的攻破,他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南行至今長沙。但心中總在眷戀著祖國,于是又折回洞庭。殘酷的現實終于使他感到了絕望,自度已無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負都已付諸東流,便在汨羅寫完《離騷》的最后一章后,在此懷沙自沉。也許并不是這樣,他的死對于他是一種解脫,那種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憂國憂民而又可望不可即的感受,他放不下楚國,放下自己也許是一種解脫。而內心高潔的他,哪里容忍的了自己的偉大抱負的破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以只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圓滿。這也是以死明志,用盡一生一世為國,只為最后,以死敲響楚王的警鐘,敲醒沉睡的楚國。
這不是懦弱,是愛國的化身。
也許,他是愚蠢的。
他從小就受良好的教育,在鬧饑荒的時候看著饑餓的百姓,他一點點的送米。在自己的利益都不得以保障的時候,他選擇別人的利益為重。詩人大者,為國為民。戰國屈原,忠于懷王,忠于楚國,在個人與國家他又選擇為國獻策,他真的是愚蠢至極。他在被貶時還寫過信給楚王揚志,愿楚國能重新重任回他,可惜楚王把他貶到更遠的地方了。此時的他只要對秦國稍微示好,秦國就會將他供在榮華富貴之間,可惜他并沒有愚蠢的可憐。為了他的楚王,為了他的楚國,直到化為世間一粒塵埃。真是愚蠢的驚心動魄,讓人心生感慨。
的確,這不是愚蠢,是忠貞。
煙雨朦朧,汨羅江邊,那不屈的靈魂在歌詠愛國贊歌,振奮多少中華民族的心,那是文化,那是精華,是心中不可磨滅的民族印記!
【我眼中的屈原高二作文記敘文】相關文章:
我眼中的屈原作文(精選15篇)01-25
我心中的屈原07-31
我眼中的冬天作文_我眼中的冬天作文01-29
最新我眼中的父親 我眼中的父親作文01-24
我眼中的幸福作文07-03
我眼中的風景作文07-01
我眼中的同學作文06-29
(經典)我眼中的自己作文10-16
我眼中的爸爸作文06-26